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垃圾山”上建城市“绿肺”
□ 郑晓伟

    浙江省杭州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在使用近30年后,日前封场进入生态复绿阶段。占地1.7万平方米的光储一体化项目已开始运营,预计20年总发电量3303万千瓦时,相当于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141吨。

    垃圾填埋场是城市的一座“碳库”,成为城市碳循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前,垃圾填埋场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封场、筛分综合利用、异地搬迁、好氧稳定化等几种技术。

    原位封场治理技术是指通过对原填埋堆体整形、表面覆盖与绿化、渗沥液和填埋气体导排与处理,通过厌氧发酵使堆体内部有机废物缓慢实现稳定化的过程。

    筛分综合利用治理技术是将填埋场垃圾进行开挖、筛分、资源化处置、分类转运,按物质组分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异地搬迁法治理技术是将现有非正规垃圾堆放场的垃圾搬迁至别处,对填埋场重新进行选址、勘测、填埋及封场建设。

    好氧稳定化治理技术是将垃圾填埋场看成一个大的好氧生物反应器,通过空气注入、渗滤液回灌等手段,人为建立适合微生物生长所需环境,使填埋堆体内发生好氧生物降解,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

    这几种治理技术中,筛分综合利用、异地搬迁法治理技术可释放土地资源,但处理成本较高,适用于垃圾存量较小、资金充足且土地高密度利用。原位封场、好氧稳定化治理技术成本较低,在垃圾存量大且土地仅需低密度利用地区非常适用。与原位封场治理技术相比,好氧稳定化治理技术具有降解时间短、渗滤液产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垃圾填埋场经封场治理后,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成分基本降解,各项监测指标趋于稳定,垃圾层沉降符合要求,可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场地利用技术要求规范》,开展土地植被恢复和场地利用。按稳定化程度和植被恢复,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可分为恢复初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恢复初期生长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恢复中期开始出现乔灌木植物,恢复后期植物生长旺盛,包括各类草本、花卉、乔木、灌木等。按利用方式,垃圾填埋场地利用可分为低度利用、中度利用和高度利用三类。低度利用一般指人与场地非长期接触,主要包括草地、林地、农地等;中度利用一般指人与场地不定期接触,主要包括公园、运动场、游乐场等;高度利用一般指人与场地长期接触,主要包括学校、工业区、住宅区等。

    北神树垃圾填埋场始建于1995年,距北京城市中心16公里,占地面积约32.5公顷,1996年投入运行,2014年封场。在实施好氧稳定化治理技术后,垃圾填埋场开展生态植被恢复,遵循“草—灌—乔”的顺序逐步进行植被恢复,形成乔、灌、草复层绿化模式。待堆体完全稳定后,垃圾填埋场配合场区整体及周围景观种植观赏性花木,建设更具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群落,形成“城市绿肺”,为城市带来美好环境。

    (作者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固废资源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