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女性》,[英]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著,詹涓译,新星出版社出版。 |
现代都市办公楼内“一种奇怪的现象”,呈现于英国作家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所著《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纽约的盛夏里,女职员身披厚毯子,而她们的男同事穿着夏装走来走去。
这是怎么回事?在许多地方,我们是不是也见得多且见怪不怪了?
佩雷斯用通常都处于缺口状态的“性别数据”解开了其中的玄机:确定办公室空调标准温度的公式是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其依据是平均年龄40岁、平均体重70公斤的男性静息代谢率。可是,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办公室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年轻成年女性的代谢率,相比于从事同类型活动的男性标准值要低得多。事实上,该公式可能把女性代谢率高估了35%,这意味着现在的办公室温度对女性来说,平均低了5摄氏度,盛夏里“披厚毯子”并不是因为她们体质差。
不止于此。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因为汽车通常都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被使用近70年来都是以中等水平的男性为基准的;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只是一个“缩小版的男性假人”而已。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可能远不如男性。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还有大量忽视女性的“设计”,存在于生活中一处处隐秘的角落:语音识别软件通常被设置为男性音调,而且识别男声的成功率比女声高70%。按照男性手宽设计的钢琴琴键对87%的成年女性钢琴家不利,因而78%的女性钢琴家患有肢体重复性劳损症,她们承受疼痛和受伤的风险比男性钢琴家高出约50%。厕所设计不考虑女性需要更长的如厕时间,公交路线忽视了女性出行习惯……在这些所谓“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被视而不见。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全新视角的女性研究作品。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从公共事务到政府决策,不限地域、不分阶层,它用扎实的数据和扎眼的事实,讲述了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它也揭示出,“不加说明就是男性”的思维定式和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多么的普遍,而女性视角的缺席恰恰强化了一种无意识的男性偏见,许多人无形中也成了隐形的性别歧视者。
不过,女性“缺席”背后,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