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严济慈(左一)陪同郎之万(左二)参观北平物理研究所实验室。 (图片由作者提供) |
□ 严慧英
慧语念慈
1931年12月1日,北平出版的《中法大学月刊》(1卷2期)登载了11篇文章,其中第一篇是我爷爷严济慈写的《郎之万教授的生平及其在物理学上的贡献》。紧接着,《科学》15卷12期配上“编者按”再刊此文。《科学》杂志的编者按这样写道:“郎之万教授为此次来华国际联盟会教育考察团四人中之一人。已于本年10月到京,爰将严君济慈此文急为登出,以飨读者。”显然,这是一篇重要的应景之作。我不禁好奇,郎之万何许人也?我爷爷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近日阅读金涛先生的《严济慈先生访谈录》,里面提及:“郎之万教授是我的老师,1931年访问中国,在北平期间是我接待的。”爷爷的这段话,让我的好奇似乎有了答案,同时又激起了我细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顺着“郎之万教授是我的老师”这层关系,我梳理出了爷爷和郎之万的故事。
发明声呐,开创物理学研究新领域
1927年,世界顶级科学家参加了索尔维会议,留下一张著名的合影。照片上,前排正中坐着的是爱因斯坦,在他右边,留着两撇八字胡的那位就是郎之万。
保罗·郎之万1872年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888年,16岁的郎之万考入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校。此时,大名鼎鼎的皮埃尔·居里教授正在该校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居里教授“极赞赏郎之万之聪颖好学”,倾力相授。在名师指点下,郎之万的学业突飞猛进,3年后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理化工程师学位。
然而,他没有像大多数普通人那样,以工程师头衔轻松地找份工作谋生糊口,而是继续为学深造。1893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我爷爷在《郎之万教授的生平及其在物理学上的贡献》一文中感叹道:“……投考高等师范,实为其一生成功之莫大关键;不然,工程师碌碌终日,天才湮没无闻,亦未可知也。”
1897年,郎之万赴英国,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一年后返回法国,郎之万来到巴黎大学担任物理助教,同时研究“气体之游离”,最终在皮埃尔·居里教授的指导下,于1902年取得科学博士学位。而后,郎之万进入法兰西学院执教,1905年被母校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校聘为教授兼教务主任,后来又成为该校校长。1934年,郎之万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郎之万以其对顺磁性及抗磁性的研究而闻名,他提出用现代的原子中的电子电荷去解释这些现象。他与人合作发明了空中离子自记仪,被各国气象台广泛采用。他最著名的研究是在皮埃尔·居里的石英压电效应的基础上,发明了声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潜心利用水晶片通电后发出的超声波,制成一种探测潜水艇并以回音确定其位置的装置,作为深测水下障碍的手段。虽然这一装置正式运行时,战争已经结束,但其原理却构成了现代声呐的基础,在军事上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用途。
作为法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郎之万在物理学史上有多项开创性的研究,给后人留下了郎之万动力学、郎之万方程等科学研究成果,对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和技术物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
搭建桥梁,推动中国加强国际沟通
1931年10月—12月,国际教育联盟应中国政府邀请,组织考察团来华考察教育文化等问题。国际教育联盟考察团此行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国家教育之现状,及中国古代文明所特有之传统文化”。考察团除随行工作人员外,还有4位深有专长、享誉国际的专家。其中,教育行政专家、柏林大学教授柏克尔,主要负责考察教育行政状况;语言学家、波兰华沙大学教授华尔斯基,主要负责考察国民教育及识字运动;社会学家、伦敦大学教授唐奈,主要负责考察社会经济各学科教育状况;郎之万主要负责考察自然科学教育状况。
郎之万在华3个月,随考察团走遍中国南北十多个县市,除了考察中国的自然科学教育状况,还在上海、杭州、北平等地发表了十余场讲演。其中,刊登在《中法大学月刊》的《太阳热之起源》就是他在北平中法大学所做的有关天体演化的讲演内容,详细介绍了当时最新的太阳能源研究成果。
郎之万是考察团中唯一的自然科学大家,他的到来,深受中国科学界高度重视。由此,《中法大学月刊》和《科学》分别发表了《郎之万教授的生平及其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充分表达了中国科学界对郎之万的崇仰敬意。郎之万与中国科学界尤其物理学界的多个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考察团完成考察任务后,他没有同其他成员一道返回欧洲,而是留在北平与中国物理学界又进行了大约两个星期的学术交流,直到1932年1月中旬才启程返回法国。
郎之万建议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应联合起来,成立中国物理学会,并加入国际物理学联合会,加强与国际物理学界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他表示,自己愿意为中国与国际的沟通做牵线搭桥工作。
在郎之万的建议和推动下,1932年8月,李书华、梅贻琦、叶企孙、吴有训,还有我爷爷严济慈等人,在北平发起创建中国物理学会,并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由北平研究院副院长、老资格的留法物理学家李书华担任第一届会长,郎之万则成为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外籍会员。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严济慈之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