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消费前沿
今年“双11”有点静悄悄!从2009年只有27个品牌参与、总成交5200万元,到如今几十万个品牌、数百万商家参与,成交额几千亿元,走过了15个年头的“双11”已然成为一场全民消费盛宴,公众也习惯了在数字中看见增长,而连续两年备受各界关注的GMV(成交总额)缺席这场狂欢已表明,人们持续十多年的消费风向出现了新的变化。
各平台拼的是价格
全网促销在持续将近一个月后,“双11”当天终于也迎来了释放。数据显示,“双11”当天,天猫双用户规模创历史峰值,累计访问用户数超过8亿,三线以下城市用户,比去年多下了1.4亿笔订单。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认为,三线以下城市订单的增长,反映了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生活的追求。“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平台和卖家的思考,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新变化。”
其实,“双11”的本质是把在空间上已经被集中的稀缺购买力,在时间上进一步“集中”,把附近1个月的购买力聚焦在1天内释放,造成对卖家更大的议价权。而人们之所以将“双11”称为“狂欢”,很大程度是当初平台为商家提供补贴、流量扶持等极力渲染的“价格战”的影响。
今年,京东、天猫均纷纷升级了百亿补贴,提前做好“双11”低价策略准备。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这些补贴最终会投放到消费者身上,说到底今年“双11”各平台拼的是价格。“促销的玩法更简单了,各平台之间的‘火药味’也就淡了。”
“双11”将逐渐淡化
经过15年的发展,“双11”从过去的天猫“打头阵”带动阿里全系并进,到后来的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国杀”,再到如今融入了抖音、快手的“五大阵营”,“双11”早已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去年首个未公布GMV的“双11”出现后,大众对于“双11”的热情也在下降。
莫岱青表示,目前消费者以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为主,购物相对比较理性。过度囤货的情况会逐渐减少,加上现在平台其实月月有促销,“双11”的效应在减弱,消费者并不一定要在这天购物。“未来‘双11’会跟日常的促销类似,它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今年的‘双11’明显地更注重商家和用户,是对商家和用户的进一步挖掘。”
刘俊斌也认为,未来“双11”会淡化成普通的促销活动,因为未来也会有更多、更频繁的促销网购节,来分流客户和关注度,卖家要拥抱新需求,调整产品的结构,使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更加互联网化,实现新零售阶段的高效率。“随着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加入,各电商平台也有了更多玩法,未来的‘双11’或许不再打‘价格战’,而是演变成新的‘技术战’。”
没有GMV,也就少了喧嚣,虽然各大电商平台均表示“销售仍在增长”,但诸如“618”“双11”等网络大促活动,已经很明显地进入了一个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