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关中民居:素墙黛瓦 古朴恢宏
□ 高桃芝
图为关中民居。视觉中国供图

    非遗文化之窗

    “中国民居看陕西,陕西民居看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关中,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于此,经过千百年变迁,关中民居以独有的古朴恢宏风格,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深沉广博,既延续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布局,又根据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加以改进,具有明显的农业文明和地域文化特色。营造手法大气,跨度大、对称规整,突出了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综合功能。以西安、渭南和韩城等地的传统民居最具代表性。

    民居布局及空间处理严谨,基本采用四合院形制,院落层次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有“深宅、窄院、封闭”特点。由于关中地区气候干燥,故均以遮阳为目的,缩小庭院宽度,加大房屋出檐,从而使庭院大部分时间处于阴凉中。

    建筑入口选在南侧墙面的东边,院落单元的比例均为南北向长,东西向窄。东侧由入口进入院落之前正对为照壁,其上设有供坛。入口左侧为门房,可居住、存放杂物或当作厨房。院落内为天井,下设凹槽以供雨天蓄水与排水。院落四周为走廊,庭院东西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供晚辈居住或作为贮藏。“房子半边盖”,说的就是这种单坡屋顶建造风格,这是关中民居建筑的一大特征,一方面体现依据自然环境建造,另一方面可节省大量木材。院落北侧为正房,供主人居住和接待客人。后院设卫生间和牲畜圈。建筑外墙上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关中民居讲究就地取材,以土坯、土打墙为主,自制砖瓦。主要以木构架作为房屋骨架来承受屋顶重量,大多采用抬梁式和少量穿斗式。屋顶为硬山顶,以小青瓦铺面,瓦当讲究“筒瓦包沟”,每沟下端都用滴水,在瓦缝上扣盖筒瓦,最后再以瓦当收口。檐口的处理讲究四檐八滴水,使宝贵的雨水顺势流到自家院内,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建筑中的装饰不仅美观,而且也体现了关中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木雕、砖雕、石雕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脊、门窗、柱础、门墩、门楼和照壁等构件上,显得整个建筑生动活泼。装饰纹样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同时其雕刻技艺精湛、造型生动,主要表达传统文化题材,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比如门楼的装饰,雕刻文字匾额,内容偏重读书和耕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屋脊以花草、祥云做砖雕装饰,寓意吉祥如意,两端有兽形圆雕,形制简洁又富有装饰效果,同时能够丰富房屋天际轮廓线。门窗多以精美的木雕为主要表现形式,而柱础、门墩、上马石等构件则主要用石雕来表现。通过装饰元素延续关中先民的审美意识、文化修养、价值理念。

    关中民居堪称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咸阳旬邑县唐家大院民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崔家槐院、雷家宅院、孙家宅院等最具代表性。2021年,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有学者说,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以其独特的布局呈现出独有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关中地区的人文、气候和环境特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