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漫谈》,刘兵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
“作为物理学家,霍金的名声与他在科学上的真实建树相比被远远夸大了,他享有盛誉其实是来自于科普作家的身份”。面对这种观点该如何评价?也许,有的人会先认真地考量一番霍金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再和其他著名物理学家的贡献进行一下比较;或者从更广义上思考一下,物理学家在科普领域所作的贡献,到底该不该算作他的科学贡献,最终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然而,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刘兵所著的《科学文化漫谈》中,他回答这个问题的策略是这样:第一步,判断一个科学家伟大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由谁制定?会不会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而发生改变?第二步,一名科学家对于科学传播领域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能不能算作他对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第三步,从科学文化的立场,讨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像霍金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他在科学界和科学传播中所做的贡献一样,正体现了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和社会责任。这种回答从对问题的理论预设合理性出发,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界限,最后在科学文化的立场上予以评价。这是一种非常哲学的思考问题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对所有类似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本以漫谈形式组织起来、面向大学生科普的集子,《科学文化漫谈》从科学文化、科学传播、科普阅读、科学教育和科幻观察5个方面铺陈开来,站在科普的角度对科学文化进行了讨论。科学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科学家群体所代表的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可以泛指与科学相关的各类文化,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对科学的人文研究领域内容。本书正是从广义的科学文化意义上,以科普为主线,将5个主题串联在了一起。
《科学文化漫谈》在第一部分就亮出了什么是科学文化的观点。作者提出要以人文的立场观察科学,这既是对1959年以来斯诺关于“两种文化”演讲的思考和实践,又是对1915年陈独秀发表的《敬告青年》中关于人文与科学理想追求的延伸。科学文化应该是坚持多元的立场,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科学进行研究。
该书在第二部分讨论了科学传播在不同阶段对公众、科学和传播认知理解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部分,刘兵从什么是科普谈起,继而讨论了在公众理解的科学理论中,“公民”和“公众”的差异,认为在我国,应该更多地意识到这种差异,改进科学传播工作。
在第三部分,刘兵对一系列科普读物进行解读,从理论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讨论了什么才是好的科普读物。比如,在《<时间简史>解读》一文中,刘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时间简史》的整体背景、分章解读和小结与提示三个部分,梳理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线索。厘清了书中的科学理论知识脉络,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科学理论与哲学思考两条线索。这对更好地读懂《时间简史》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该书第四部分围绕科学教育主题,提出如果想要在科学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那么,科学文化应该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本书最后一部分科幻观察中,刘兵从科幻电影到科幻小说,讨论了《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中的人文关怀,经典科幻小说《三体》《基里尼亚加》中对科学与人文的思考。作者还讨论了科幻与科普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在刘兵看来,他所从事的科学文化研究就是坚持人文的立场,探索新视角、新研究对象,发现新价值的问题,这是一个人文研究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实,这也正是一种我们希望通过科普阅读来搭建,用科学文化立场来思考科学的追求。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