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如何安排“神兽”们暑期生活?不少家长犯了愁。大多数家长会想方设法抽出时间陪陪孩子。然而,陪伴并不是让孩子吃好喝好,或者有空出去遛一下娃那么简单。如何利用假期里难得的陪伴时光,将亲子活动变成一种实践教育?家长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人类学眼光。
家长应树立整体性思维
美国人类学家约翰·奥莫亨德罗认为,人及其文化是一个整体,对人的参与式观察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在校园生活里,教师对孩子的观察,容易受学科特点、校园生活时空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习惯于对学生进行某一时空背景下的近景或定格观察,这种观察具有明显的片段性和碎片化特征。
不同于学校教师,暑假里田野式的亲子活动,具备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家长更容易关注到儿童行为的细节特征和行为全景。参加亲子活动,家长们千万不可任凭孩子玩耍,自己在边上刷手机,而应尽可能直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当中去,去观看、倾听和感受,探究孩子行为发生的原因。整体性思维有助于家长洞悉、探索儿童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家长需具备“局中人”视角
孩子成绩怎么样,学习态度如何,在学校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行为……这是校园生活中老师和家长观察孩子的主要内容。这种教育心理学的观察视角反映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某种期待,本质上是一种简单化的“他人”立场。
人类学告诉我们,要获得对“他者”真实而深刻的理解,需要放下价值判断,采取“局中人”身份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当中。
家长的知识、经验、价值观等,都会让他们倾向于用某种特定方式看待孩子。因此,家长在亲子陪伴中应有意识地放下预设,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在亲子活动中做个“局中人”。听孩子之所听,见孩子之所见,感孩子之所感,将亲子活动中的自然、社会、文化与儿童的成人、成事联系起来,关注亲子活动中实践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赋予亲子活动以教育学意义。
家长需具备反身性认知
家长和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偏差是正常现象。在与孩子的陪伴中,家长也应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审视自己,敢于挑战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跟孩子一起去观察、倾听、发问、思索和记录,引导孩子做一个博学多闻、富有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带孩子外出旅游时,跟孩子一起了解当地方言,观察当地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反身性思维是引导孩子了解新事物的好办法,也是家长了解自己的良好途径。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家长将亲子陪伴的“历时”和亲子活动的“瞬时”相结合,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日常,观察孩子在亲子活动教育场中是如何生活的,努力从历史和现实情境中去探寻孩子何以如此。家长既要做个“局中人”,还要做个儿童成长的“设局人”和“破局人”。
儿童的世界充满了玩具、游戏与令他们好奇的事物。亲子教育的情境既包括物质环境、活动场景,也包括精神环境。对儿童生活的观察是教育生发的基础条件。在亲子活动中,敏感地捕捉孩子的生活片段,将其与宏观层面的儿童教育规划、中观层面的家庭教育目标相勾连,让亲子教育活动更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
亲子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引导与教育。让孩子学会观察自然、观察他人,效仿最佳行为或思维,用不同方式审视自己。把亲子陪伴遇到的新情境融入促进孩子成长的精神脉络。正如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教育是一门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亲子活动是一种深植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教育活动。在暑期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努力追寻一种有着生命共鸣的“全人”教育。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