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暑假,很多教师都在复盘上一学期、学年的教学工作。目前非常明确的是,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那么,如何通过转变和优化“教”,来提升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获得呢?
充当好“中间人”的角色
教师是知识和学生的“中间人”,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和学生是教师需要连接的两个端点,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需要教师的衔接、转化与“撮合”。
作为“中间人”和“撮合者”,教师需要对两端都有充分的了解,一方面要持续深度地梳理学科知识框架,熟知框架下各个知识的连接关系,弄明白知识背后的学科逻辑,不断追求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个体特点,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切性,让自己“教”的内容、方式是自己学生真正需要的。
模拟好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学习只有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才是有效的。教师需要考虑,甚至是模拟学生在课堂上将如何学习,如何从未知走进已知。这一思考角度影响着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思路、实施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获得程度。
学习需要情境、需要探究、需要合作、需要应用转化,所以“教”的方式也要去转变,这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现实情况又普遍不尽如人意。备课时,教师可以尝试找回自己当年的学习记忆,把自己放回学生时代,再加上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从知识学习角度去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设计好课堂学习方案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面向所有学生的整体学习方案,需要教师为主进行设计。但要注意的是,课堂学习方案不是教师如何将知识讲完的方案,而是从学生角度设计的,包括目标、方式、路径、评价在内的学习过程方案。以促进学生“学”为指向的教师“教”,意味着教师要在备课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前置思考,寻找衔接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学习活动,模拟学生如何学习更为有效。
这样一来,课堂便是学生学习方案的实施、调整与验证的过程。学生能够在情境帮助下习得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总之,课堂教学要将促进学生的“学”作为目的,不断走向学生,从学的角度改进“教”,让自己的“教”在促进学生“学”的过程中实现最大价值。这也是深化“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运营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