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瓷承华夏
宋代是我国单色釉瓷器发展高峰时期,产生了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瓷。而定窑白瓷,不一定是艺术性最强的陶瓷品种,但对宋代陶瓷产业发展,以及后世陶瓷装饰技术创新,其作用举足轻重。今天,就带你到白瓷世界一探究竟。
好一个“颜色天下白”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出自元人刘祁《归潜志》。可见后人对定窑白瓷之独特白净釉色的赞赏和喜爱。
作为宋代白瓷生产技艺最为精湛的窑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又名曲阳窑。所产白瓷因其胎质细腻的坯体、白净温润的釉色、特殊的口沿装饰方法,颇受上流阶层青睐。定窑继承自唐五代邢窑白瓷工艺技术,其白瓷器型主要有盘、碗、瓶、盒、罐、枕、炉、壶、杯、盂、灯、盏等。
现代科学测量表明,定窑白瓷白度达到60以上,接近70度,跟今天的白瓷标准相差无几。定窑釉色之所以纯净,与其独特的原料加工技术有关。宋之前单色釉瓷器因为胎色较深,施加青釉色彩暗淡,艺术性较差。为突出釉的色彩,往往会采用器胎表面装饰化妆土的技法——化妆土系纯度较高的黏土,烧成后色泽纯白,能起到有效遮盖胎体颜色,衬托釉色的效果。然而,化妆土制作工艺复杂,需要选取纯度较高的黏土并加以反复水洗沉淀,技术成本较高,采用化妆土制作整个器身明显不现实。宋代定窑在邢窑技术的基础上,原料提炼技术日益精湛,胎土色泽纯净,施以透明釉则光润如玉,与南方青瓷形成了鲜明对比。
批量生产技术促兴盛
定窑白瓷一度成为北宋贡御瓷,直到汝瓷的兴起,才退出舞台。白瓷兴盛的重要因素,正在于其强大的批量化生产技术和能力。
北宋政治经济发达,对陶瓷的需求量极大。定窑在隋唐五代应用匣钵窑具装烧陶瓷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扣烧技术,采用匣钵垫圈组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多件标准瓷器的批量化生产。同时,早期试片“火照”的应用,使得陶瓷批量化稳定生产成为可能,定窑由此成为宋代北方著名的陶瓷制造集散地。
此外,从工艺角度来说,定窑白瓷的兴盛,对后世陶瓷装饰技法的创造奠定了技术基础。事实证明,元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技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影青瓷、青花、釉里红,霁蓝、洒蓝、绿釉、粉彩、五彩等层出不穷,无一不以纯净的白瓷胎和白釉为工艺基础,为后世陶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大美至简”的美学理念
定窑釉色并非只有白色,还有紫色、红色、黑色等。然而,纯正的白色才是定窑瓷器的主要特点,白瓷也是时人美学理想的重要载体。
白瓷器型丰富,有日常应用及装饰用瓷,如梅瓶、水注、瓷盘、净瓶、直颈瓶、茶盏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定窑白釉孩儿枕是其精品代表作。无论从装饰技法上,还是釉色方面,白瓷都遵循平淡、至简的原则,追求“表里如一”,这一点与时人文化吻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和美学思想均有莫大关联。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也是一种简约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极为绚烂,又极为平淡。”
定窑白瓷的质感还与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堪称“人造玉器”。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而白瓷釉色洁白,莹润如玉。从文化角度看,白瓷与白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白玉的含义也反映了白瓷的文化含义。也就是说,中国瓷器发展的目标是在向白玉质地的方向前进,这一审美思想也推动了定窑白瓷的不断进步,并且与活泼清新的各类纹饰相互结合,使其具有了浓厚的文人气息,造就了定窑白瓷回归自然、朴实无华的美学艺术价值。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