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期,科技界、教育界等人士提出了不少建议——增加科学课教师数量、增加科学课时数量、增加科学考试分值等。然而,时至今日,科学教育加法绝不是加门课程、增加考试科目那么简单。对未成年人来说,未来可以有诸多选择,面向未成年人的科学教育加法应加在“心”而不是加在“形”。
加强青少年的成长心
有这样一幅图片,令人印象深刻。在石头缝里有一个西瓜,这颗西瓜在生长的过程中虽然受到周围石头的挤压,但它依然想方设法成长,最终将自己周围的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等化为继续生长的力量,将作用于身上的压力变成了促进自身成长的动力。
成长是生命的特征,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生命不断成长的过程。科学教育是发展科学能力、锻炼科学意识、形成科学习惯、激发科学感情的过程。学会将学习上的暂时困难、失败化为成长的动力,学会在锲而不舍的行动中实现自我更新,是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必需品。
加强青少年的求知心
科学教育当然是需要科学内容的。但这个科学内容,是由各种科学事实与科学观念构成的科学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科学课时和分值。科学教育重在科学经验。所谓科学经验就是大量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是种种联系和领悟的过程。比如把手伸进火焰,算不算经验呢?当然不算。只有当手伸进火焰这个行为与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才算是经验。只有把碰到火焰这个触觉行为,甚至是看到火焰这个视觉行为,与火热和疼痛联系在一起,将燃烧、氧化、光、温度等知识联系在一起,才算形成了关于火焰的科学经验。
因此,科学教育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灌输,而是发现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科学教育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观察的过程,更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
学生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者,更是科学经验的传承者。科学教育重在加强青少年的求知心,激发学生思考从前未被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心
卢梭认为,教育有三个来源:自然天性、人和事物。青少年感觉、触觉等能力自然而然地发展,是自然天性的教育;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这个发展,是人的教育;而从影响成长的周围事物中获得经验,则是事物的教育。增加科学教育课时、增加考试分值,简单易行,但很容易导致让青少年更广泛地抄录、记忆一些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本质上不过是科学家所取得的第二手结论。因为科学公式只是具有知识的价值,并且是只有间接经验的价值。
科学信念和科学理想是不太容易直接传递或灌输的。周围科学阅读、科学探究的气氛和风气,才是最终形成青少年科学意识的主要力量。青少年在什么环境下活动,就在什么环境下思考和感受。榜样的力量远胜于格言。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发挥着教育影响和塑造作用。
每个人天生的心力、理智和理解力各不同,要认清绝大部分青少年当不了科学家的现实。面向未成年人的科学教育,应鼓励青少年用多种方法去处理各种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见解,而不是把学生科学学习的眼光限制在教师、教材的道路上。科学教育的加法应加在“心”,即加在全社会共同发现青少年的天赋并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以服务于社会的“心”上。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