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遏制结核病的行动计划,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国仍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日前,结核病专家、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亟须改变目前防控结核病的技术和策略。
目前,结核病是全世界成年人死亡率仅次于新冠的第二大传染病,“结核病防治在全球有一个目标:2035年消除结核病。”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介绍,“目前全球结核病的年递降率是2%,中国的年递减率是3.4%,如果采取新的防治模型,让现有的工具发挥最好的效果,可以达到接近10%的递降率,能够接近但依然不能实现2035年的消除目标。”
业界认为,我国如果想完成2035年消除结核病的目标,必须要达到17%的结核病递降率,这就需要引入新工具,包括新的疫苗、诊断工具、治疗方案和患者服药管理工具等。
李亮认为,我国需要改变目前消灭结核病的技术和策略。以前,我国结核病的防控策略之一是“因症就诊”,即病人有了症状以后到医疗机构检查。这是一种被动发现的策略。目前,这个策略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情况。因为约有一半的结核病人没有任何症状,李亮认为,当前,防治策略应该逐渐从被动的因症就诊转向主动筛查,在重点人群里主动筛查结核病人。
研究显示,如果早期主动发现解决亚临床结核病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无症状病人在社区传播结核菌的问题,可以很快降低社区的发病率。“但我国大多数结核病人都是居家治疗,”李亮说,“结核病是传染病,隔离治疗非常重要,如果切断传播途径,可大幅减少结核病的社会传播。”
李亮建议,对有传染性的结核病人应尽快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更新诊断工具和治疗药物。目前,艾滋病、肝炎、新冠等传染病的检测都非常简单,且检测结果准确。
“结核病目前的诊断工具也应该提升,而且我国已有这方面的能力。研发、引进结核病新药也非常重要。前几年我国引入了一种结核病新药,事实证明,引入该药让我国耐药结核病的治愈率从不到50%提高到了85%以上,成为近几年结核病治疗的革命性进展。”李亮认为,只有将这几个问题都解决好,才能最终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