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地理
随着寒假的到来,不少中小学生已经在兴致勃勃地准备参加研学之旅了,湿地研学尤其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
我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依托这些资源,开展激发青少年学习潜能、树立人地协调观、让青少年实现自由学习的湿地研学,可谓是正当时。
促进青少年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
湿地有深邃的文化艺术服务功能。湿地丰富而多变的自然之美萌发了人类对美学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人本主义强调以人的回归为底色,人的回归为教育的回归奠定了价值基础,从宏观层面将青少年从分数决定论的视角下“解救”出来。以人的回归为核心,湿地研学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关注青少年在湿地研学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参与度和投入度,而非只关注学习结果;给予积极反馈,运用形成性评价,让他们拥有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改变以往权威型的教学关系,不但能培养青少年优秀品格的形成,也促进了他们关键能力的发展。
重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人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本主义教育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有着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调节服务功能和资源供给服务功能。依托湿地开展研学活动,如通过参观游览自然生态环境下渚湖湿地,合理结合渚湖湿地地理环境条件,多学科融合设计一系列研学活动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物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自然之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个性,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更加充分地认识自身价值,树立主体地位,促进自我实现。
激发青少年自由学习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卡尔·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自由学习强调的是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受到好奇心的驱使,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以亲身经历的形式来发现有意义的事情,进行学习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以我国为例,湿地保存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全国共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借助这个包罗万象的资源宝库,把孩子们与湿地中各种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在研学课程内容设置上给以充分的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有关学习内容。
如针对热爱花草自然之美的孩子,让他们实地调查湿地现有开花的植物,体会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从而对湿地植被群落组成形成个人或小组的观点。这不仅是能够用于不断增长新的个体知识的综合意义学习,而且同样也是与各部分行为经验都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个体意义学习,能持续而有效地激发学习潜能。湿地研学能够培养青少年的自主独立性、创造性,鼓励青少年自由、自主探索,促进自由和负责任个体的形成。
(作者系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教师,广东省罗明军名教师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