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千多年前,无论东西方,能识点字就算知识分子。如果再成为诗人,那就是大文豪,这样的人往往不关注农业劳动。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古罗马就有一位诗人因描写农业生产而留名后世。他叫维吉尔,被公认为荷马以后最重要的史诗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记》在中世纪广为流传,但丁还在《神曲》中把他写成自己的导师。总之,维吉尔的文坛地位十分了得。
维吉尔虽然出身农夫家庭,但从小被父母送去学修辞。这些经历让他既能成为诗人,又关注农业生产,对农活十分熟悉。他这篇杰作《农事诗》共分四卷,第一卷谈粮食作物;第二卷讲葡萄和橄榄,是古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两种经济作物;第三卷谈畜牧;最后一卷谈养蜂。养蜂还要专门写一卷?是的,相对来讲,古代欧洲人比其他各地农夫更重视养蜂。
《农事诗》每卷500行左右,维吉尔花7年时间反复打磨,才完成这首长达2188行的巨作,把各种农业操作经验写在里面。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一方水土有一方出产。维吉尔用大量实例告诉人们,开荒前要观察土地的性质,考虑它适合什么作物。他描写了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变化,认为风和雨都有征兆,青蛙会鼓噪,蚂蚁会搬家。
在具体的农活上,维吉尔教农夫们施肥、松土、休耕和轮作,教他们在不同季节专注于哪样农活。维吉尔还指出烧荒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但他说不清其中的原理,只好描写为“神秘的力量”。
研究这类古代文献,切忌被现代视角误导。《农事诗》描写的技术在今天已经被淘汰,两千年前却属于先进技术,当时又没有学术刊物发表专业文字,我们往往要通过文学作品,间接了解古代的生产技术。
以养蜂为例,维吉尔记录到人们用树皮或者柳枝建造蜂房,选择背风和没有野牛践踏花草的地方,抓紧在新蜂王带蜂群出发后分房。维吉尔还描写蜜蜂的习性,比如,它们会用蜂蜡封住蜂房上的孔。
不过,《农事诗》毕竟是文学,而非通俗的农技普及文字。它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历史、哲学、道德等话题。与后世科学文艺一样,描写技术而不局限于技术。
作者在诗中歌颂“劳动战胜了一切”,把人类说成“一个吃苦耐劳的种族”。除了《农事诗》,维吉尔还在《牧歌》和《埃涅阿斯纪》里赞美劳动。个中用语如果不是真正有劳动体验的人,很难写出来。诗中记载的技术已经过时,而这种劳动价值观让《农事诗》流传千古。
维吉尔曾经受到凯撒的赏识,并在《农事诗》中用很多篇幅歌颂他,希望凯撒“料理田地”“做果实的馈赠者”。军事政治家屋大维也喜欢他的作品,据说花了4天时间听人吟诵《农事诗》。后来屋大维平定内乱,开创罗马帝国,给社会带来暂时的安定。接下来就要招抚流民开荒耕作,充实国力。
《农事诗》很符合这一国策,维吉尔对服务于这类政策也有自觉性,《农事诗》因此着重描写罗马帝国乡村的富饶和美丽,歌颂农业劳动的价值,希望让读者把农业当成至高无上的伟大事业。
维吉尔是多神教徒,《农事诗》一开篇就歌颂各种神衹,请他们保佑丰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的见识,反而能通过它了解历史原貌,敬神在古代恰恰是农活的组成部分。
不同于由无名农民创作、只流行在民间的农谚,《农事诗》由诗人创作,美学价值更高。维吉尔不断用典故赞美神和英雄。在描述具体的农业技巧时,维吉尔也会写出华美的词章。《农事诗》并不是古代的科普作品,可能更适于向文人阶层传递劳动的可贵。
写农业自然要写田园风光,于是维吉尔成为近代欧洲田园诗人学习的对象。不过在维吉尔时代,农业前沿技术是国民经济的主干,而在工业时代,田园诗却成为试图与城市化和工业对立的文学类型。
(作者系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