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软塑新生”项目正式启动
我是资源,“袋”我回家
□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用完的洗衣液外包装、吃完的零食包装应该算什么垃圾?如果把他们收集起来重新高值利用,您愿不愿意加入其中?

    12月22日,旨在建立软塑包装全链条循环体系的“软塑新生”项目正式启动。根据项目设定目标,2025年将实现年回收塑料软包装5万吨。该项目由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牵头,有望为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崭新的模式。

    种类繁多特性复杂,回收利用亟须突破

    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6000多万吨,其中30%左右被物理回收利用,其余的70%中,有276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焚烧,有154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填埋。

    “如果要生产出这些被焚烧或填埋的4300万吨塑料,则需要消耗7600多万吨优质原油,相当于2.5个大庆油田年产量。”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介绍说,我国每年有大量软塑包装被填埋或焚烧,某种意义上说,既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重要降碳潜力的浪费。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生活中看似差不多的塑料其实有上百种,与硬塑料相比,软塑料因其重量轻、成本低、功能多样的特点,被迅速应用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中。比如薯片袋、糖果包装纸、面包包装纸和各种类型的塑料薄膜。韦洪莲说,每种软塑料都有不同的回收利用方法,工序繁杂,回收利用已成为全球难题。

    “原则上每种塑料都能回收利用,但相对于传统包装,单一材料的塑料在保障包装必要功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利用阶段的流程复杂度,从而提高利用率。单一材质是易回收易再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副组长王永刚说。

    实际上,早在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商品包装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提出,商品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空隙率不大于40%;商品包装尽可能使用单一材质的包装材料,如因功能需求必需使用不同材质,不同材质间应便于分离;塑料材质商品包装上呈现的印刷颜色不得超过6色。

    王永刚介绍说,所谓单一材质,就是整个塑料只有一种材质制成的,或是聚乙烯,或是聚丙烯等,这样有利于回收。以前塑料包装上有很多种材质组成,比如包装的不同颜色,可能就是添加的不同塑料材质,在回收时,针对不同颜色分类剔除比较麻烦。

    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我国的塑料回收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也陷入了增长“瓶颈”,塑料软包装回收利用亟须突破。

    变废为宝,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尽管肩负着回收利用重任的单一材质的软塑包装被业内普遍看好,但回收情况却颇为尴尬:绝大多数包装袋都“走”向了垃圾填埋场或焚烧炉,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塑料软包装可以回收?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没有注意过这些包装的材质,只知道塑料瓶要单独收集。”记者在北京丰台一个小区的垃圾站旁,看见市民正将一包混合着塑料包装的垃圾丢弃。

    “目前,软塑包装回收价值尚未被有效挖掘,消费者对其回收的意识不强烈,同时也很难辨别,它们是否为易回收易再生的单一材质软包装。”王永刚坦言。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为塑料废弃物设立专门的分拣机构,让这些资源尽快实现变废为宝。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此前表示:“塑料污染防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构建覆盖塑料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政策有支持、市场有需求、企业有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软塑新生”项目应运而生。

    多方携手,为“无废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我是资源,‘袋’我回家”。近日,杭州舞环科技、爱分类爱回收、田强环保三家合作伙伴分别在杭州桐庐、上海杨浦和奉贤开展了线下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来往居民详细介绍了软塑回收利用的科普,并发放了塑料软包装专用回收袋。“以前真不知道零食包装袋、快递袋等这些可以回收利用,以后我不仅会收集起来分类处理,也会将这个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当地居民如是表示。

    “希望通过项目的宣传和引导,让消费者关注消费品塑料软包装回收再利用,促进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回收分类、投放和再利用,探索社会化普及和回收规范的建立,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助力绿色循环经济。”王永刚说。

    王永刚介绍,“软塑新生”项目是通过集合产业链各环节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标准为指导,旨在建立塑料软包装由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生—高值化应用体系。根据项目设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项目分为4个阶段,通过开展专项试点、示范、复制推广等工作,预期到2025年,范围扩展到全国一、二、三线城市。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