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信息快递
我国将利用大型望远镜开展更多国际合作
□ 科普时报记者 代小佩

    “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研究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未来天文学领域的重大发现,有赖于庞大的望远镜设备与国际协同合作。”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大设备-大科学”专场活动上如是说。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介绍,利用詹姆斯·韦布望远镜,人类发现了早期宇宙的星系和化学成分、银河系中分子云块内部的恒星、恒星和行星的形成盘、热星吹走尘埃后留下的空洞等现象。此外,天文学家还可利用红外光谱仪研究行星的大气成分等。未来,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可以与中国在研的地球2.0科学卫星联合研究宜居的类地行星及其大气成分,并探测其中的生命迹象。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倩提到,衡量射电望远镜有四个指标:灵敏度、分辨率、视场大小和巡天速度。借助射电干涉综合孔径技术和数字相控技术,多国参与正在建造的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能在上述四个指标方面有优越表现。SKA阵列分为三大部分:低频阵列、中频阵列和碟状天线。预计在2029年底完成SKA阵列10%的建设。

    郑倩介绍,SKA阵列一期完成后有两个重要科学目标:研究宇宙中第一批发光天体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脉冲星探测。据悉,中国的SKA工作组目前确立的研究方向与国际SKA优先科学目标高度契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介绍,FAST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就:发现超过160颗脉冲星,发现了人类已知的第一个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首次测到了中性氢窄线自吸收塞曼效应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