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
“以饿制胖”不可取
□ 衣晓峰 科普时报记者 李丽云

    人们常说,最佳的减肥方式是“管住嘴,迈开腿”,但由于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或是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等诸多原因,很多体重超标或肥胖的人士很难做到用正确的方式保持良好的身材。更多的人会选择“饥饿减肥法”,认为“胃越饿越小,越撑越大”。

    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分会秘书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教授宋吉涛指出,这种“以饿制胖”的做法很极端,不可取。

    胃容量范围在50—3000毫升之间

    宋吉涛介绍,胃组织是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因此胃的体积的确能够自由伸缩,但是与胃的大小并无多大关系,因为胃容量是基本不变的。宋吉涛解释,胃壁有伸缩性,当人进食后,食物会使胃膨胀,胃的体积就慢慢变大,胃壁渐渐变薄,当胃扩充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反馈给大脑,大脑就会发出“饱腹感”的指令,提示现在摄取的食物量已经足够了。这时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胃已经达到了扩张极限,不必再继续吃了。

    “胃不管是胀大还是缩小,其体积的变化是有一定范围的。成人胃容量男性大约为1500毫升,女性大约为1400毫升,胃无食物时,其内容量可在50毫升左右,而扩张时最大可达3000毫升,一旦超过3500毫升,就会潜伏一定的危险。”宋吉涛说,很多时候,人们的胃把“进食量已经足够”这个信息反馈给大脑,而大脑再发出“饱腹感”的信息这个过程会有一定的时间迟滞性。也就是说,当人们认为自己吃“饱”了,可能实际上已经“撑”着了,长此以往,有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他建议每餐进食七八分饱即可,不可过饱,也不可过分节食,更不可断食。

    节食减肥可能导致“厌食症”等不良后果

    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当吃下的食物被蠕动到肠道时,由于没有了内容物的支撑,膨胀的胃会随着食物的运动开始变化,胃壁开始收缩,胃腔变窄,胃的体积随之“缩水”。研究发现,当节食一段时间后,人们会感觉自己的食欲好像有所减轻,尽管吃得不多,但却觉得已经很饱了,因此误以为自己的胃是“饿小”了。

    宋吉涛认为,这是因为饥饿感和饱腹感都是由大脑发出的信号,胃只是作为接收器,出现这样的错觉是心理、生理等各方综合因素所致。如果长期节食,一方面,大脑会认为身体本身开启了“饥饿模式”,在还没有吃到足量的食物时就发出命令来抑制饥饿感,降低食欲。另一方面,因长期的节食,人体基础代谢率也会有所下降,所以每天需要的能量消耗就会减缓。相应地,自身需要的能量就会受到抑制。因而当机体摄入一定量的食物后,大脑就会发出“饱腹感”的信号,人们就会误以为长期节食取得了效果,吃上一点点东西就“饱腹”了,实现了“缩胃”的梦想。

    宋吉涛指出,事实上,此时人的胃容量仍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只是整个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滑坡”了。因此,刻意节食并非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减肥方式,也不会达到减肥的目的。有些人甚至因过度追求“魔鬼”身材而产生厌食症等疾病,造成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断送生命。

    应讲究饮食清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虽然大部分人的胃容量在50-3000毫升上下,但有些人的胃容量天生大于常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大胃王”。这样的人胃容量与常人无异,为什么就吃得比一般人多呢?

    宋吉涛解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胃的弹性天生比较好,每次都能吃到2400-3200毫升,才会达到胃的极限;二是长期进食大量食物,致使胃壁增厚,胃肠蠕动加快,饭量加大,但这只是食量增加,胃容量依然如故;三是长期暴饮暴食会使胃一直处于扩张状态,由此会降低胃壁的弹性,此时可能会发现进食量较之前确有增多,然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胃被撑大了”,而是胃壁的弹性破坏了,胃容量并没有真正“扩容”。

    宋吉涛指出,不管是哪种原因,长期“填鸭式”的饮食习惯都不可取,它与健康的养生理念和生活方式背道而驰,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三高”和胃穿孔等疾病。同时,因暴食而急剧扩张的胃还会对周围的重要器官,如心脏、肺脏等产生压迫,导致意外。宋吉涛补充说,人的饮食量和饮食结构是经年累月养成的,但并非一成不变,通过一定时间规范合理的训练,是可以达到少食、减餐、缩减摄入量的目的,进而形成一套新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改变“大胃王”的形象。

    宋吉涛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讲究饮食清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保证每餐七八分饱即可,切忌暴饮暴食或节食断食,避免重油重辣。”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