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兵人》为我们展示了通过遗传工程培育的超级士兵:第一代“兵人”是严格选择的基因优秀者;第二代便已经是基因加工处理过的“半人”了。随着“兵人”身体里人工成份的增加,他们的人性成分则在减少。不过,《兵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却不止如此,理论上讲第二代兵人本该比第一代更优秀,而且最初的军事技能对抗中,身为老一代的陶德也确实完败于新兵。但到了影片的后半段,陶德竟然孤身一人消灭了数十名新兵,这样的反差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战场上的一个古老定律:战斗最终结局的掌控者,是那些操纵武器系统的人,而不是武器系统本身。这就要说到一种既传统又时髦的军事战略思想——心理战。
作为一种军事思想,尽管心理战的提出是在20世纪,但自从人类有战争活动起,心理战便是左右战局走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中,大军事家孙武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战思想。而在现代军事行动中,心理战也是重要的作战环节,指挥官不仅必须激发自己部队的积极性,而且还必须不断地寻求破坏敌人士气的办法,利用心理因素使战斗向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最糟糕的是,如果指挥官不能发现自己部队中不断滋长的不稳定情绪,还可能会导致重大失败,乃至全军覆没。
在《兵人》中,陶德自幼被选拔加入军队,为了能活下去而不断的战斗,几乎沦为了一台没有任何情感的杀人机器。直到他被新兵取代,像垃圾一样被无情抛弃,作为一名军人,陶德其实始终不了解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然而,垃圾星球上的小小社区,让久已疏远正常生活的陶德有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他由衷地向往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周遭的居民对他的接纳是有保留的,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因误解而产生敌意,但这并没有妨碍陶德对这个新社区和社区中的居民产生好感,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拼尽全力去与入侵者进行殊死搏斗。而在陶德强大的战斗力背后,不仅仅是长期养成的军事素养和战斗经验,更有不惜一死以求全胜的战斗意志,而如此之强的战斗意志,就来自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所要守护的东西——当沉睡已久的人性苏醒的时候,他成为了真正的战神。
现代军事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发现,越是在对抗激烈的战斗环境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大。现代战争已经不单是武器装备的对抗,也是交战双方军人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一名优秀的士兵不仅仅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机敏的洞察力、灵活地头脑、过硬的军事素养,还要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信心,能够在复杂恶劣的战场环境中保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所以,现如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在士兵的军事训练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心理战训练的科目,力图从内向外打造真正的超级战士。
(作者系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
《兵人》:绝地反击 老兵不死
未来的战争变得愈发残酷,军方从新生儿中筛选有希望成为合格士兵的苗子。这些小小士兵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军营中,接受严酷训练,称为兵人。为了保证兵人的绝对忠诚,他们的大脑中还被植入了芯片。
陶德就是其中一名优秀兵人。他参与了众多的军事行动,战场上的陶德冷酷无情,为了消灭敌人不顾一切。然而,一群新兵的到来,让所有老兵瞬间变得可有可无。指挥官麦肯上校夸耀新兵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超级勇士,比仅仅是在新生儿阶段进行筛选的老兵们要强大得多。为了证明新兵们更加强悍,麦肯提议让新兵和老兵进行一场比赛,陶德和另外两名伙伴被选中。结果两名伙伴被打死,而陶德因为昏迷被误认为死亡而逃过一劫。他和另外两个伙伴的尸体被扔到了一个遥远的星球上。陶德在那里遇到了被遗弃的居民,星球上的居民悉心替他疗伤,他也开始学习日常生活上的事物,并且知道除了奋勇杀敌之外,生命还有许多美好的体验。没想到,政府突然下令,将这里当成新兵的训练场。为了让新兵们取得战斗经验,麦肯下令,只要有人挡路,格杀勿论。
为了保护营地的居民们,陶德被迫再度作战。利用天时地利,陶德在对方行进的路途上设下重重陷阱,和居民们团结一心,歼灭了新兵2支突击队。气急败坏的麦肯最终决定用核弹把这个行星彻底夷为平地。由于新兵们都已经失去联络,埋设核弹的任务只能交给船上的老兵去执行。当老兵们安装好核弹准备撤离时,陶德带领着营地的幸存者们出现在昔日战友的面前。此时已无需任何言语,一个眼神的交换,就让老兵们有了共同的想法。
麦肯决定丢下所有的老兵,就在他乘坐的飞船即将升空之时,老兵们冲进控制舱,把麦肯和他手下的军官都扔下了飞船。
从这场浩劫中逃脱的人们,乘坐飞船向三月星前进,准备在那里重建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