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英] 简·佩蒂格鲁 [美] 布鲁斯·理查森著,蒋文倩 沈周高 张群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让茶——“中国树叶”的属性熠熠生辉。强光之下,人们的目力往往为之所阻,对茶的世界属性重视不够。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饮品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茶本身的独特效用和价值,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茶的社会史》一书,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人们对于茶所具有的世界属性的认识不足,看到了中华文明之外的茶业、茶事和茶史,也让茶更加丰盈和立体起来。
四千年茶史,四百年茶事。《茶的社会史》一书,可以说是一部“具体而微”的中西茶叶流变史。该书虽纵跨4个多世纪的英美茶事,甫一开篇却荡开笔墨,从“茶的起源”讲起,直追“神农尝百草”,简述四千年中国茶史,由此引发茶从东入西流变发展的话题,让读者“神游千载,思接八荒”,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穿透力。
与茶史相接的是茶事,也就是该书的主体部分——浓墨重彩地记述四百余年的英美茶事,以时间为轴,以人物为线,分门别类地梳理呈现了17世纪初期以来茶与英美社会各方面碰撞、适应、融合、发展的画面,纪事本末,史事交融,中西互见,茶史茶事融为一炉,丰富多彩的生产场景和市井生活跃然纸上。
茶是技术与艺术不断融汇的共生体。种茶、采茶、制茶、售茶,包含着较多的科技信息;品茶、用茶以及由此产生的茶具、茶器、茶道,乃至政府行为、政治活动、社会风尚,则较多地反映着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从这方面讲,《茶的社会史》既关注到了茶本身,进行了本体探讨,同时也涉及“欧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对欧美贵族、权贵庄园“茶文化”的细致描摹,对普通工人、城市民众“粗茶淡饭”的生动介绍,也有因茶而起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详细说明;既有历史上的“茶与西方的初见”,也有当下的“茶香永续”……一系列真诚而细致的水磨功夫,把该书打磨得富有特色,把茶的技术与艺术更加通透地呈现给读者,在“更进一步理解、悦纳茶中蕴含的历史”中,“从茶与社会的角度感受历史的脉搏”。
历史叙事不易讨喜,客观之余往往趣味不足,或是飞扬过度,极易产生“架空”的错愕。翻译而来的历史叙事尤甚,隔膜的行文风格、疏离的社会环境、差异的文化背景……让“有意义”更加“有意思”知易行难。本书不落窠臼,做了一次很好的探索。文字表述上,基于史实的文学性描述,会反复催化历史散文的阅读快感;内容设置上,图片与文字紧密配合,正文与材料相互扣合,人物与器物、画片与照片、场景与场面前后融合,让人不能不时时赞叹史料之丰、材料之广、著者之用心;图书编排上,庄重大气的封面如黑茶意蕴深远,简洁明快的色调如绿茶清新淡雅,舒朗鲜明的排版如红茶香甜怡人,灵动鲜活的目录如青茶甘醇可口,图书本身就是一杯难得的好茶。著、译、编三方共同奔赴,打造出一本宜读宜藏、可鉴可用的史书、译著和风情卷。
一本书的优点不是白来的。该书的两位原作者,均是英美知名茶人,在茶的生产、研究、推广等领域开拓多年,成绩斐然,保证了原著较高的学术水平。翻译团队由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担纲,对茶“全生命周期”的深入了解,让他们的工作得心应手,也让整个译作保持在较高的质量水平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专业编辑和出版,让这本“国际范”的图书有了更多“民族风”,亦为该书增色不少。
书茶同性,好书与好茶都有初见惊艳、细品留香的特质。《茶的社会史》是一个奇妙的组合,读书同时品茶,品茶之中可读书,想必不会令读者失望。
品读中也让人思绪万千。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历史”时代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呈现,不少我们原本以为的“特殊性”,其“普遍性”早已广泛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从这个角度说,《茶的社会史》一书可以算个新起点。在介绍“英美茶事”为我们推开“开眼看世界”的又一扇窗的同时,也拉开了进一步探究“世界茶事”的帷幕。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生活分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