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 李 英
上图为“秋”的字形流变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年夏天感觉热得出奇,出门就像进了火炉一样。好不容易熬到了立秋,大家伙儿都感觉有点儿盼头了,那就聊聊“立秋”。

    立秋的“立”代表开始,一年有“四立”,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秋”的甲骨文像一只蟋蟀,秋天来了,到处都能听到蟋蟀的鸣叫,所以蟋蟀被称为“秋虫”。而且,天气凉了,需要赶紧织布,做厚衣服,所以蟋蟀还有个名字,叫“促织”,催促织布的意思。后来“秋”的字形变成了“禾”+“火”,有人说它表示禾红似火、五谷成熟;也有人说这是秋季收割完了庄稼,要放火烧荒,烧死害虫和虫卵,方便明年继续耕种。

    立秋以后,天气会渐渐转凉。但并不是马上转凉,还会热一阵子,而且还是像老虎那么凶猛的热,所以叫“秋老虎”。杜甫就写过一首诗,描写立秋后秋老虎肆虐的场景,题目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立秋之后,还是热得要命,吃不下饭去。“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夜里,蝎子爬得到处都是,快愁死了。更何况立秋以后,还有好多苍蝇!看来杜甫居住的环境也不太好啊。“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相仍”是连续不断的意思。杜甫热得心情狂躁,快疯了,想大声尖叫!可是还得上班,公文一件接一件加急送来,堆满了办公桌。“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现在就是特别想去山里,青松遮蔽山谷,那里面应该挺凉快吧?但是只能遥望,去不了!唉,真恨不得光着脚丫踩在冰上!

    热到不行,杜甫也只是想一想去山里避暑,而李白曾经为了消暑,跑到树林里去了。“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懒得扇扇子,反正都是热风,干脆跑到树林里,一看四周没人,就把衣服脱光了,帽子也摘了,尽情享受山中的凉风。相比诗仙李白的“放浪形骸”,诗圣杜甫只想踩冰而已。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没有胃口,这个叫“苦夏”。所以,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用秤称体重,把这时候的体重跟立夏的时候做个对比,检验一下整个夏天是胖了还是瘦了。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人,一般是瘦了。立秋后,天气稍微凉了一点,胃口也能变好一点。这个时候就要把夏天瘦下去的补回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所以立秋在古代是个吃肉的日子。古人还有立秋戴楸叶的习俗,以此提醒秋天的到来。

    立秋这个节气一共15天,分为三候,每候5天。第一候:凉风至。小暑节气的第一候是“温风至”,指的是从南方刮来的风,带着滚滚的热浪,到了立秋才是“凉风至”,开始刮西风,带来一点点凉意,暑气渐渐消散。二候:白露降。这个时节,昼夜温差变大,清晨的时候会形成白色的小露珠。三候:寒蝉鸣。夏至的第二候是“蝉始鸣”,蝉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叫的;现在天气寒冷,蝉叫得很凄切,似乎知道它们活不久了,所以叫“寒蝉”。

    咱们给立秋编个顺口溜:立秋后,渐消暑,还有半月秋老虎。寒蝉叫,声声苦,贴个秋膘来进补。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