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暑假出游,地理老师教你这样玩
□ 罗明军
新疆阿勒泰布尔津五彩滩 (视觉中国供图)

    七彩地理

    目前,暑假出游如火如荼。大漠胡杨、桂林山水……旅游现场给了我们丰富的感性体验。如何避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式旅游?怎样利用旅游信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欣赏与保存旅游景观资料、分析与加工旅游信息、质疑与思辨旅行见闻,是暑假出游的必备技能。

    欣赏与保存旅游景观

    图文、音像资料是旅游信息的重要载体。特定时间、地点拍摄的图像资料是旅游珍贵的记忆,是旅游景观时空一致性的反映。如何正确表达地理事物或现象,科学定格和保存旅游信息呢?

    科学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注重自然人文和谐及情景交融,是旅游审美的基本方法。黄山“猴子观海”、桂林“象鼻山”等旅游景观需要特定角度去欣赏,注意拍摄位置、取景角度。岳麓山日出、雷峰夕照等旅游景观需要特定时间去欣赏,注意掌握好拍照时机。桂林山水需要乘船游览才能体现“人在画中游”,黄果树瀑布则需仰视才能感受到它的壮观。做好攻略,科学选择地理位置和观赏时机,是欣赏自然之美的前提。

    路南石林、丹霞地貌,需要结合科学知识解释其形成原因,才能欣赏科学之美。秦皇兵马俑、三星堆遗址,更需要历史知识,才能欣赏文化之美。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上庐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重温古人名人的优美词句,情景交融。我们看见的山川美景,也曾是先人眼中、心中的浪漫模样。对旅游景观,按所在区域、形成原因、形状特点等进行合理分类,科学定格和保存,是“不虚此行”的重要组成。

    分析与加工旅游信息

    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不能仅限于拍照打卡,而应将旅游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学校学习的拓展。在野外考察、研学旅行中去观察、去捕捉,在诗与远方中去记录、去思考,在自然情境中,让学习科目与自然人文彼此相关,可以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暑期,新疆游火爆。新疆游的线路设计、景观考察及对“独库”公路变成“堵哭”公路等现象的思考,就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有位同学在新疆怪石峪看到一个酷似“海豚”的岩石,更奇怪的是“海豚”背部呈橘红色。针对怪石峪“海豚”地貌,我帮这位同学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海豚”地貌的形成原因;上网查找乔利橘色藻生长的环境特点,分析“海豚”背部橘红色形成的自然条件。这位同学饶有兴致,通过温习地理知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对雅丹地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海豚”背部呈橘红色原来是因为生长了乔利橘色藻的缘故。乔利橘色藻生长在较高海拔的岩石表面上,该藻细胞内富含一种叫虾青素的类胡萝卜素,使它能在强烈的紫外线环境中得以生存。“海豚”岩石背部长满乔利橘色藻,因此呈橘红色。

    质疑与思辨旅行见闻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只有被置于具体的境脉之中才有意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质疑与思辨,对学习智慧的形成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在深圳大鹏所城,有一口远近闻名的“高井”。地理教科书上说打水井应该在地势较低处,因为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这口井却打在大鹏所城地势最高处呢?原来,大鹏所城是古代海防卫所,因为防卫需要,配套建设了海防粮仓。深圳位于南海之滨,气候潮湿。为防潮排水,粮仓必然建在地势高处。古代的粮仓为砖木结构,为打磨粮食及防火需要,就必须在粮仓附近打井作为水源保障。这就是“高井”的由来。在现实世界中,学会结合所见所闻,把对书本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旅行信息的解释中去,灵活机智地处理教科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就是学习智慧生成的过程。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是促进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一般发展。人类学习与智慧的发挥,强烈依存于境脉与情境。通过跨越河流、翻越山丘,到另一边去观察,然后回家讲述观察到的东西,在泥地上画出走过的路线,人类自古就有地理思维。触摸到风水土地,欣赏砖瓦楼宇,将环境要素渗透到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当中,研学旅行在培养科学兴趣、提升高阶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发展与学校教学中的文化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培育学生成为探究者、思考者。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