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朱圣鸿(右后)与《在南极的500天》作者李航在武汉大学合影留念。李航 摄 |
《在南极的500天》插图“中山站光绘摄影作品” 李航 摄 |
编者按 武汉考生朱圣鸿在今年高考中取得675分的高分,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录取,是武大湖北省录取新生最高分。选择武大,源于他3年前偶然读到了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李航所写的《在南极的500天》,书中记叙了科考队员在南极越冬的真切体验,描绘了纯净神圣的南极风光,激发了他对南极的向往,萌发了去南极科考的远大志向。由此也让他与武汉大学结了缘。
可以说我和《在南极的500天》这本书的相遇及重识都算是一个奇迹了。
三年前,同样的时间点,我正在沈阳旅游,一个人踏进了沈阳图书馆的大门。在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前,在琳琅满目的书本中,我寻找着能陪伴度过整个下午的那一本。兴许是出自对地理的喜爱,在角落的一个书架吸引了我,上面不仅有关于地球三极的科普书籍,也有科考队员或记者前往三极写下的游记。我当时对南极的印象,仅是冰雪、企鹅、极光,以及更早看过的一篇发生在南极的小说。也许好奇真正的南极生活是否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我拿起了这本《在南极的500天》。
翻开书,其生活化的文字、精美的摄影图片一下就吸引了我,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渴望。在平时的阅读中,我除了喜欢情节离奇的推理小说,同样喜欢阅读游记。我曾经读过彭怡平写的《红色列车》,同样是平实的文字、丰富的配图,将2000年的俄罗斯以及闻名遐迩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呈现给读者,使我如临其境。朴实的文字能折射出真实的心情,拍摄的图片能再现真实的场景,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在南极的500天》充满亲切感,并且乐意读下去的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让我埋下南极梦种子的,或许是这本书与我对未知生活的好奇,对自然奇观的向往,对宁静内心的渴求所产生的共鸣。
书中所描绘的无论是乘坐“雪龙”号横穿西风漂流、破冰航行,还是与企鹅、海豹等极地动物零距离接触,抑或是在这片无国界的土地上与其他国家的考察队员进行交流与沟通,更不用提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黑夜里抬头仰望布满极光的星空……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经历,无不令我好奇,令我憧憬。或许是年轻与冒险精神,让我希望这些经历也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痕迹。
对自然奇观,乃至对整个外部世界的向往,最初可能源于我与《孤独星球》这一系列书籍的接触。我先后阅读过这个系列的《俄罗斯》《美国》《意大利》以及《欧洲》,虽然是旅游类书籍,但书中所描绘的异域风光让我见识到了俄罗斯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美国各具特色的国家公园与现代都市,意大利富含的艺术与美食的宝藏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及自然风貌。阅读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如此多的人文、自然景观等待着我去发现、去探索。而作为未经人工雕琢的大陆,南极的一切景观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在作者所拍摄的照片中,极光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些颜色与形状都变幻莫测的极光与背后璀璨的星空相互呼应,给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未见过极地星空的人带来了莫大的震撼,让我深感大自然的伟大。
最后,也许是一点个人的牢骚,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待久了之后,不免心生对于内心的宁静,乃至一点孤独感的渴求。而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每年都会经历长达数月的极夜,在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在持续的黑暗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短暂时间,就像书中所说“享受着这被遗忘在世界角落的时间”。在当时来说可能有些逃避现实的意味,现在来看,可能更多的是对宁静内心的渴求吧。
至此,在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就已经立志成为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一员,期待着奔赴南极的冰天雪地。
尽管书中的文字和图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对我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可惜的是,当时我并没有记下书名,而高中三年紧张的学习生活,使我没能腾出时间再找到这本书。直至今年高中毕业,我前往广州旅游,在广州图书馆相似的角落里,我再一次与它重逢。原来书名是《在南极的500天》,当我看到书的作者李航是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时,毅然选择武大测绘学院。
我很庆幸在初升高这一关键阶段遇见了这本书,为我树立起了梦想的灯塔,指引我三年拼搏的方向,最终在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自信地踏入武大的校门,并且有幸见到了作者李航。而梦想的终点并非在此,奋斗的路途从未终止,往后依然,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