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最美科技工作者
张云涛:用疫苗为公众构筑健康防线
□ 科普时报记者 陈 杰
张云涛(右)在实验室与工作人员讨论研发方案。
(中国生物供图)

    3个月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1个月获得附条件上市,首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授权,供应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生产使用超过35亿剂……这些不可思议的纪录,均由研制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创造。而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推动者,就是这款疫苗的主要研发者之一,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张云涛研究员。

    日前,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张云涛名列其中。

    回顾两年多来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张云涛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作为老“疫苗人”,他深信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疫苗不仅是对抗当前新冠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也完全能够为公众构筑一条有效的健康防线。我国人口众多,必须要有自己安全有效且能大规模使用的新冠肺炎疫苗。”

    临危受命阻击新冠疫情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成为人类对抗并战胜疫情的希望。危急关头,张云涛挺身而出。作为中国生物的首席科学家,他带领中国生物旗下的技术研发团队临危受命,投身到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工作中。

    “新冠疫情是一个全人群全年龄段的疫情,疫苗在研发方向上必须要符合广泛使用的特点。”张云涛说,中国生物在疫情初期就提出要多条新冠肺炎疫苗技术路线同时出击,并以灭活疫苗为研发重点的策略,计划也在第一时间获得科技部肯定并迅速立项。

    当然,中国生物主攻技术较为成熟的灭活疫苗线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疫苗研制成功之后,量产疫苗的P3生物安全生产车间成为‘拦路虎’。”张云涛说,这方面中国生物完全是从零开始,配合相关部门编制出国内首个疫苗生物安全生产设施标准和生物安全体系文件,填补了我国人用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硬件标准和管理体系的空白,并逐步建设了武汉和北京的6个P3车间,最终使得规模化生产的疫苗得以满足全国乃至世界的接种需求。

    相比常规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同时还面临着时间极度紧迫、动物资源极度紧缺、国内不具备保护性临床开展条件等难以克服的种种困难。张云涛带领技术攻关团队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全面的药学研究、七种动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七国十地6万多人的海外临床、与药监部门的上百次资料提交和沟通答复、对世卫组织250多位专家的系统阐述和多轮答辩……最终,他以敏锐的眼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超强的协调管理能力,为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引领中国疫苗走向全球

    中国生物的新冠灭活疫苗开创了最快启动临床的纪录,也创造了人类疫苗史上的奇迹。

    在疫苗高效地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后,张云涛便积极筹划在阿联酋、埃及、巴林等国家启动疫苗的海外大规模保护性临床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疫苗首次大规模走向海外。当中国生物的新冠肺炎疫苗首次海外附条件上市的那一刻,张云涛激动地说:“中国疫苗领跑世界的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几十年!”

    截至2022年4月,中国生物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在全球119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获批注册上市或紧急使用,接种人群覆盖196个国家,向国内外生产供应疫苗超过35亿剂,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利器”。

    其实,新冠肺炎疫苗并不是张云涛叩击“世界疫苗第一方队”大门的首响。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张云涛曾带领团队研发成功全世界首个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作为全球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EV71在世界疫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和产业水平,已经处在了世界第一方阵。”张云涛坦言,但从整个疫苗产业来看,我国还只是疫苗大国而非强国,可喜的是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个由大变强的过程中。

    作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一线专家,张云涛积极推动全球脊灰病毒根除阶段关键疫苗sIPV和bOPV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两种创新性疫苗的成功研发和上市打破了国际垄断,为中国落实世卫组织“IPV+bOPV”序贯免疫新策略,最终根除脊灰提供了重要的疫苗保障,兑现了中国对世卫组织的承诺。

    作为一名在生物制药产业奋战了34年的“老兵”,张云涛认为,“研制出具有广谱的通用疫苗”才是疫苗科研者的理想和最高境界。“但现实情况是各种病毒的变异并不受人类所控制,全球已经上市的70多种疫苗,具有完全防感染能力的疫苗屈指可数。所以,让一些多联多价的疫苗变得更广谱一些,将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