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雪
近日,西藏拉萨一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天文馆。小朋友发现,馆内一个航天演示视频有多处错误,比如把长征三号的影像标成了长征五号;长征五号的分离顺序也是错的,把长征五号当成了两级火箭。小朋友被这些明显的错误气到“暴走”,视频放上网引起热议。“中国军工”公众号回应:小朋友纠正得对。
这事挺好笑,但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天文馆里出错的视频,想必不是第一天播放;前来参观的人,大概也不乏专业人士,为何诸多错误没人指出,一直到孩子“发飙”才得到关注呢?
科普“翻车”,很尴尬。科普内容出错,或是因为汇编者缺乏相关素养,没掌握行业的初级知识,就东拼西凑,匆匆成文结题;亦或由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把关、审核校检环节流于形式。如果各个环节重视质量审查,科普内容会少犯很多低级错误。
科普质量何以保障?规范流程管理固然重要,科学顾问的参与和把关也不可或缺。上海自然博物馆陈列的近500块中英文展板内容,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都是由时代楷模钟扬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他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出十几块展板。例如,非洲展区的金合欢——非洲稀树草原上的哨刺金合欢为了防止自己被动物啃食,长满10厘米的刺,但挡不住长颈鹿;刺里有蜜,吸引了蚂蚁来居住,当家园受到侵扰,倾巢而出的蚂蚁可以赶走长颈鹿。如何形容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钟扬想到了《菊与刀》,于是有了标题“金合欢的‘剑与蜜’”。
出版过数百万字科普作品的天文学家卞毓麟认为,整个科学传播链条中,科学家是关键的“发球员”。曾几何时,茅以升、高士其等老一辈科学家,都热衷于科普创作。但如今有多少专家愿意走到一线,为科普场馆撰写资料?
谈到这,笔者与这位“愤怒的小朋友”很有共鸣。这些年工作之需,也去过不少大大小小的科普场馆,确实见过有些地方的展板不讲究,内容之粗疏,品质让人不敢恭维。
这些年,很多调查反映科研人员普遍不愿意做科普。与此同时,有科学功底、对某个领域有较深研究的科普作家也是凤毛麟角。诸多因素导致了如今的科普内容虽多,但同质化严重,专业水平欠佳,很难形成权威准确、生动活泼的科普资料,甚至出现上述科普资料出错的尴尬情况。
或许是习惯了科普场馆的这种现状,很多人也就懒得较真;或许习惯了没人较真,科普场馆也就无所顾虑地使用那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内容。直到这位小朋友的童言无忌提醒我们:这样的状况并不正常。
科普场馆是科普的重要一环——它是孩子们去的地方,是孩子们增长知识、接受科学启蒙地方。而对少年儿童的科普恰恰是最难的——它很难单纯地用书面文字来传递知识,更多要依靠图片、视频这样的载体,这就尤其要求编写者有深入浅出的功力。少儿科普,看似浅显,实则专业,底线不能出错。
所以,小朋友的“愤怒”也启发我们,跟科普场馆较真十分有必要。也欢迎更多小朋友来给科普场馆“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