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8日 星期五
高考落幕,“修心”还得继续
□ 科普时报记者 李丽云 罗朝淑 通讯员 衣晓峰 郭伯堂

    对高考考生和家长来说,7月是一个魔幻的季节,在经历了紧张的考试、成绩等待和志愿填报后,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但这个环节却注定几家欢喜几家愁。

    四大情绪让考生患上“考后综合征”

    很多家长都非常看重学生高考前的心理辅导,却往往忽视了高考后的心理疏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分会会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科学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杨艳杰教授认为,对孩子而言,高考后,紧绷的心态得以放松,积累的各种负面情绪反而开始“井喷”,尤其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和烦躁等心理。

    一是失落自卑。有的考生因为考试没有发挥好而产生失落感、负罪感,甚至自卑感,有的还伴随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自怨自艾,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性格突变暴躁,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二是焦虑抑郁。有的考生在没有拿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过度焦虑抑郁,吃不好、睡不香,每天处在一种惶惶不安中。

    三是过度享乐主义。有的考生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自己熬到头了,所以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而一些家长因为存在弥补心态,也会纵容孩子的这种报复性补偿行为,可能使得有些考生因此染上不良习惯。事实上,每年高考后都会引发一些乐极生悲的案例,需要警惕。

    四是“空心”茫然。部分考生在高考后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人生意义感和自我价值感缺失,内心十分迷茫。

    考生要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负性认知

    重要的未知事件容易勾起人们的焦虑情绪,等待高考录取结果的过程出现担心、焦躁的情绪是正常的。杨艳杰认为,考生要学会接纳负性情绪,通过有效手段帮助自己面对和处理。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做深呼吸放松练习,也可以伴着轻缓的音乐,想象最能让自己感到舒适、惬意、放松的情境。这样的深呼吸放松和想象放松训练,有助于放飞心绪,保持平和心态。

    此外,考生要学会培养理性思维。如果自己得到的不是理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与自己达成和解最为重要。至于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可以尝试把几个选项的利弊一一列出,进行理性分析。在多方听取建议和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后做出的选择,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考生要学会调整负性认知。有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绝对化的消极观念,比如,“没考上大学,人生没有希望了”“没有选择到我喜欢的专业就没有任何意义”……这种认知模式在遭遇挫败时,会把当下的困境更加负面化和绝对化,加重无望、沮丧和悲观的情绪。

    杨艳杰说,现在已步入终生教育的时代,受教育的渠道越来越多,教育途径也更加多样化。“没有考取心仪大学的学子,完全可以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考取心仪学校的研究生;高考失利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复读、职业教育等方法,打开另一片天地。”

    家长要学会帮孩子做好情绪收纳

    面对高考后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认为,对孩子来说,12年的辛苦付出如果没能达成所愿,心里难免出现落差。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家长无论个人心境如何,都要为孩子的良好情绪助力。面对既定事实和失落的孩子,家长与其指责、埋怨、批评,倒不如冷静下来,做孩子情绪的“收纳箱”。“陪伴孩子左右,跟他一起商量接下来他可以做些什么;分析一下要达成目标,目前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思考孩子自身有哪些最佳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给孩子一个新的目标、一份新的希望,让他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当下,把孩子从焦虑中抽离出来,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定位远方。”

    对于考生,曹大刚建议他们应该学会角色转变,利用高考后的假期,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学会独立自主,为远离家庭、离开父母庇护的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杨艳杰也建议,家长可以利用等待录取通知书这段时间,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生活规划,也可以安排一些家庭活动,避免与孩子反复谈论高考、成绩等话题。“只有稳定自己的焦虑情绪,才能做孩子情绪的容器。当孩子表达焦躁不安等情绪时,要做积极的倾听者,给他们发泄情绪的机会,并用更成熟客观的认知帮助他们调整自身不合理的认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