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8日 星期五
7月11日将迎来第18个中国航海日。作为海洋大国,我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多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让水清滩净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 科普时报记者 李 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近日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基本消除“不健康”状态

    海洋生物多样性提高只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方面。《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其中,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1.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监测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基本消除“不健康”状态;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不过,监测的大部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占比达75%,这说明‘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仍需要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张志锋说,下一步,将持续加强海洋生物生态保护,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及栖息地、重要生态廊道等系统性保护,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加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恢复,加强海洋生物生态监测监管等。

    32个海水浴场水质总体处于优良水平

    海水浴场是公众临海亲海的重要空间,也是公众直观体验和感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一面镜子。

    近年来,每到夏天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生态环境部在官方网站等平台发布沿海城市32个海水浴场的水质周报,为社会公众亲海戏水提供及时有效的环境信息服务。从历年监测结果来看,目前监测的32个海水浴场水质总体处于优良水平,但也有个别浴场在部分时段出现海水中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等问题,影响了公众的亲海体验。

    为切实保障海水浴场环境,沿海各地开展了不少针对性的环境治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旅游旺季,河北省秦皇岛市加强北戴河等岸段的滨海沙滩环境保护,让市民、游客和管理人员一起行动,共同维护优美洁净的沙滩环境。广东省汕头市在青澳湾等持续强化陆海综合治理,合理规划和调整生态养殖布局,及时清理转运岸滩垃圾,切实保障海水浴场环境质量。这些工作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切身体验到亲海戏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

    近年来,塑料污染也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据《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约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约为0.44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均处于中低水平。

    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积极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为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张志锋以自己手里拿的手机壳为例介绍说,这是5位渔民用收集的海洋塑料制作而成的,通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溯源,了解制作这个手机壳的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通过这样一个“蓝色循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张志锋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进一步加强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源头减量,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大幅减少塑料垃圾环境泄漏量,多措并举减轻海洋垃圾的源头排放压力。

    张志锋透露,近期,生态环境部将组织相关沿海地方在胶州湾等11个重点海湾(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拉网式塑料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让“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