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4日 星期五
曹春晓:我的心里装着钛合金
□ 科普时报记者 陈 杰

    “我已经87岁了,如果还有下一辈子的话,我还愿意再一次与钛合金、与航空结下终身的不解之缘。”

    日前,《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五期在抖音、西瓜视频和今日头条上线,中国科学院院士、钛合金专家曹春晓受邀进行了“中国航空有‘钛’度”的主题演讲,分享自己踏上钛合金材料科研道路的人生历程以及我国钛合金的发展、应用情况。

    作为中国钛合金领域的奠基人与开创者,曹春晓院士从22岁开始研究钛合金,至今整整65年,是我国原“973”“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65年前,偌大的中国却没有几人对这一新型材料有所了解。刚刚参加研究工作的曹春晓也是通过查询资料和询问专家才知道,钛合金是新兴的金属材料,因为密度小、强度高、抗腐蚀性强,是飞机发动机、桨毂等重要零部件不可或缺的材料,能让航空器飞得更快、更灵活。

    “我经历了祖国饱受苦难的岁月,亲身感受到中国因为没有能够和列强抗衡的空军所受的屈辱,那时我就在心底种下了航空报国的种子。”曹春晓回忆自己投身航空材料研究的初心说道。1956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在北京的东皇城根成立,曹春晓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进入研究所,成为航空材料研究的先驱。

    “耕耘钛业、献身航空、报效祖国,这12个字成为我一生的信念和支柱。这是我把对祖国的爱落实到岗位上的具体途径。”曹院士说,当时中国的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相较美国已经晚起步了12年,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演讲中,曹院士揭秘了一些钛合金的创新技术。如经过多年的创造性研究,目前单单钛合金的处理工艺就多达18种,包括了熔炼工艺、锻造工艺、热处理工艺、3D打印工艺等等。“当年锻造钛合金底盘,作为一个1分钟需要转动10000多次的大型锻件,要求极高。但当时的锻造工艺,总有一些技术难关无法攻克,曾经考虑过购买国外产品。”曹院士介绍说,最后他的团队通过创新,研发出“高低温交替锻造”的全新工艺,有效地改善了钛合金底盘的质量。

    超过700万网友从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端口涌入这一特殊的“课堂”,聆听曹院士的精彩分享。弹幕上还不断有观众表示:“这个节目硬核,院士给大家上课”“科学家是我们的中流砥柱”“舍不得遗漏每一个片段”等评论。

    时至今日,中国航空材料的“钛度”已经跻身国际先进水平。除了航空领域,钛合金材料在人造关节、假牙种植等医疗器械也被广泛应用。曹春晓院士自己身体里安装的心脏起搏器,其材质里就含有他研究了一辈子的钛合金。曹院士表示自己如今依然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希望(使用钛合金材料)的新型国产飞机能够早日投入使用,第二个则是未来还能做出质量更高的国产(航空)发动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