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美国一家公司上市的招股书明确提到了元宇宙的一些概念。到了2021年的下半年,Facebook把公司更名成Meta,元宇宙开始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来。这个概念迅速地“出圈”了。
那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呢?1992年,科幻小说《雪崩》提出了元宇宙概念。元宇宙是虚实相融的,它有多种形态:有虚拟现实的元宇宙,有增强现实的元宇宙,有脑机接口的元宇宙,乃至未来科幻世界所描绘的数字永生的元宇宙。
元宇宙涉及三个最核心的技术。第一个是XR技术,比如VR的头盔、AR的眼镜,还有MR的眼镜等。这些技术我们把它统称为XR技术。
XR技术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假设你的好朋友正在玉龙雪山旅游,然后你跟他视频通信,如果是元宇宙通信,他会立即把他在玉龙雪山山顶的情况分享给你。更高级一点的元宇宙,甚至他在玉龙雪山上面感受到的温度,你也可以感受到。也就是你本人不需要到现场,你就能感受到对方整个空间中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元宇宙的第二个关键技术是数字孪生和游戏引擎。数字孪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我们的现实世界,比较完整地呈现到虚拟空间去。游戏引擎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构建一个比较虚拟化的场景,把我们的房子、人物等呈现到虚实相融的空间当中去。
第三个关键技术要解决的是经济性问题,我们在元宇宙里面怎样去进行经济活动,这是元宇宙的三个最核心的属性。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对人类意味着三个拓展。第一个拓展就是对我们生存空间的拓展,比如你家里的卧室可能只有10平米,但是当你戴上VR的头盔之后,你关注到的场景可能是1000平米、甚至10000平米,然后你还可以躺在沙滩上晒晒太阳,无形中就拓展了生存空间。
第二个拓展是对感官维度的拓展。以使用手机为例,我们主要以视觉、听觉为主。未来,假如我们在元宇宙里面进行交流,我们还可以戴有触感的手套,当你在元宇宙里面跟人握手的时候,你同样可以感觉到他握手时的力量。这同样也是元宇宙的一个比较深入的应用。
第三个拓展就是对我们思想上的拓展。原先我们认为探索宇宙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目标,现在有了元宇宙的概念之后,我们发现创建一个宇宙跟探索一个宇宙同等重要。
元宇宙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版本。
如果是VR、AR、MR的元宇宙是一个低配版的元宇宙,加入了触感、温度感,甚至未来加入更难的味觉(人类所有的这些感官里面味觉是很难电子模拟的),我们可以把它叫高配版的元宇宙。
如果是脑机接口的元宇宙,我们认为它是高级先进版元宇宙。再往后面,到数字永生的元宇宙,那可能是一个终极的形态。
一个标准的元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以清华大学举例,一个标准的元宇宙或许是这样的:首先,把整个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老师、学生全部收入到一个虚拟世界里面去,这是第一步,叫数字孪生。
第二步,就是你自己的虚拟人进到清华大学的虚拟图书馆里去。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你发现你左边坐着20岁的林徽因,右边坐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当然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面,钱学森也不是老年的状态,他是20岁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跟他畅所欲言,并且合了影。这一步叫虚实原生。
你跟他在虚拟世界里面合影之后,你回到真实的世界,这个时候你可以用3D打印,把你跟他的合影打印出来,这一步叫虚实相融。
而过了两天你又想,我在元宇宙里面碰到过钱老,那我能不能在真实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碰到钱老呢?然后你就到清华大学的真实的图书馆去看,结果发现20岁的“钱学森”也在图书馆里面看书。这是他的一个高仿机器人,长得跟钱老一模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在元宇宙里面的虚拟这一部分(虚拟人),以及真实的这一部分(机器人),背后是一套统一的驱动引擎。他记得在虚拟的和真实的世界里面跟他交往的过程,这是一个标准版的元宇宙的场景,10年之后或许我们就能够看到。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