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与探究的欲望,唤醒学生知识经验和潜能,促进学生的志趣与思维及意志品质全面提升——
延伸学习空间,让课程“长角”让学生“长脚”
——聚焦“双减”新政的应变之道5

    □ 齐久波

    学习者的学习力,是志趣与思维共振的结果。学习科学认为,学生除了学校内的正式学习,还需要各种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因此,以非正式学习为导向,以师生的兴趣特长为基础,将学校课后一小时活动课程进行“主题化”迭代重组,兼顾问题解决策略的情境性、实践性、合作性和挑战性,延伸课内外、校内外学习空间,实现个体问题解决的自主性、随机性、多元性和差异性。

    实践类拓展课程打通学科壁垒

    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类拓展课程设计和实施。在非正式学习中,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索解决的路径,从而达到自我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目的。如基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开展的创客机器人课程、VR虚拟现实应用课程,基于校内外优质资源整合开展的博物馆主题实践课程、运河文化主题教育实践课程等。

    全校150多名教师中开展“教师个性特长调查”,其中138名教师给予反馈,并分别承担学校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精品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强化师生之间志趣联通,丰富学校课程供给,以期打通学科壁垒,灵活切换学生学习空间,沟通课内外、校内外,让课程“长角”,让学生“长脚”,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学科学习引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融通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实践的欲望,唤醒学生知识经验和潜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意志品质全面提升。

    “沉浸式学习”诱发成长思维

    真实场域中的非正式学习,会让学习者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带入感,是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的绝佳方式,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开启的不仅仅是学习活动,还有保证学习活动持续有效展开的思维力。

    “友善用脑城市穿越”主题活动,是一项基于真实场景的户外运动型非正式学习活动,通过“小眼睛大观园”和通州“新城往事”两次穿越实践,将定向越野、学科思维与学生个性化人格培养融为一体,引发学生在做种学、玩中学。“小眼睛大观园”穿越活动中,不同学科教师提前介入学生准备过程,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红楼梦》经典诗句,欣赏电视剧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道德与法治老师带领学生辨别和确认红楼主要人物关系及其居所,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辨析大观园中植物……行前课程的铺垫,让学生的思维在人物、事物和学科之间跳转切换,随着准备工作的逐步完善,探究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情志驱动下,“完成任务”的外在需要转化为学生“赢得游戏”的内需动力,因此,实地活动时,团队之间表现出的通力合作与奋力比拼都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情感表达。穿越归来,孩子们用思维导图撰写成长日记,内在情感外化为穿越经历的“话”与“画”,立体复现场景,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通州“新城往事”主题穿越活动,以外宾代表团将要到学校参观,需要向他们介绍通州历史文化知识及副中心建设情况为故事背景,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完成一份“导行攻略”。实践中,学生借助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从家乡的古今历史出发,寻找、发现、感受通州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将线路规划、时间统筹、费用预估等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具体情节中,不仅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更燃发了对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情感需要。

    总之,非正式学习活动打通了学科界限,使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结,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检验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收获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让团队合作更融洽,让探究学习走向融通。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校校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