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镜”影映千年
科海史迹
清《胤禛美人图:裘装对镜》,故宫博物院藏品。
(图片由作者提供)

    □ 嵇立平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古人发明了不同材质的镜子,一面面镜子不但映照出人们揽镜自照的面容,而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铸造技术、制作材料的科学发展。

    水镜

    远古时期没有镜子,古代人类只好到小溪旁、大江边、湖水畔看水中的倒影,临水整容,修饰自己,这是以流水为镜的阶段。

    古人发明陶器后,用陶土做器皿,发现用盆类的器皿盛上水也一样可以冶容,就有人以水盆盛水,就近照容,这种方法便广泛地传开了,这是以止水做镜子的阶段。《庄子·德充符》载:“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原始社会的文物中,就发现过用来盛水的陶器。后来有了铜盆,古人又用铜盆盛水做镜。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鉴”字,字形为“屈”,像一个蹲坐的人,侧面对着器皿俯视照面状,因为用“水镜”照容只能俯着首,不能抬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郭沫若在《三门峡出土铜镜二三事》一文中认为,在铜镜发明之前“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鉴容,此种水盆即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作鉴……普通人用陶盆盛水,贵族用铜盆盛水”。

    石镜

    固体物化的镜子最早起源于石镜,石镜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打制石器工具时,发现有一种叫“黑曜岩”的石头可以磨平照人,这就是所谓的“石镜”。

    在我国对古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多次发现过石镜。1973年初,上海博物馆考古专家在金山亭林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用片状黑色板岩石打制而成的扁圆形石器,直径约20厘米,正面经过了精磨,非常光滑,经过清洗后竟然能清晰地映照出人的面孔,专家确认这是一面石头镜子,因发现地在亭林,故称亭林石镜。这件石镜的地层属于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距今已有4800—4320年。另外,在我国云南丽江地区的古文化遗存中,也出土过用石头磨制的镜子。

    铜镜

    我国夏商周时期进入青铜时代,由于铜面能反光,映像效果优于水鉴,人们便把铜面磨平照像,由此产生了铜镜,不再用水作鉴了。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是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七角填斜线纹铜镜,距今约4000多年。在河南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镜,距今也已有3200多年。

    随着铜镜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铜镜背面多用浅浮雕或镶嵌金银丝,做出各种图案,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唐宋时期铸造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铜镜锻造进入巅峰期,镜背的纹饰布局和浮雕花样更为灵活多样,镜子形状不断创新,愈加精巧,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镜等。正面光清如水,背面纹饰考究,所以古诗中有“清治铜华以为镜,莹光如水照佳人”的句子。

    纵观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为形成于夏商周,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代,鼎盛于两汉,繁荣于隋唐,直到清代才逐步被水银玻璃镜替代。

    玻璃镜

    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有玻璃,但是没有玻璃镜子,因为在古代没有平板玻璃的生产技术,玻璃的生产规模很小,而且价格昂贵,所以玻璃制品大多是饰物和工艺品,人们称玻璃为“琉琳”“琉璃”“月明珠”等。《汉乐府》曾将玻璃做的耳饰比作明月,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的诗句。

    13世纪以后,意大利人首先发明了大规模生产玻璃的方法,15世纪后生产出镀水银的实用玻璃镜子。明朝时期,来华的传教士把水银玻璃镜子从欧洲带到我国,作为进献礼物送给皇帝。由于玻璃镜清晰度远高于铜镜,为宫廷皇族及达官贵人所青睐。但因为我国不能自己生产,玻璃镜当时还未能走入普通人家。1696年,清康熙皇帝令设立玻璃厂,致力生产包括玻璃镜子在内的玻璃器皿,各种式样的玻璃镜逐渐普及到民间。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