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平衡饮水每一天
□ 谈宜斌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

    这段精彩的文字,概括了水的起源、属性和水对维系人体生命的重要性。饮食以“饮”为先,饮以水为重。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没有水就没有人类。

    人体水分的来源,主要靠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机体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氧化所生成的水。这就是说,有以饮水,喝茶、咖啡、豆浆、牛奶、汤羹、饮料乃至吃稀饭等液态食物或半液态食物摄入的水分;也有在吃蔬菜、水果、豆腐、鱼、肉、蛋和米饭、馒头等食物所含的固态食物摄入的水分。

    根据各人的体质、生活的环境和气候的不同,正常成年人一日三餐之外的饮水量不应少于1200毫升,炎热夏天及激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大量出汗,则应成倍乃至成3倍地增加。2016年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提出,成年人在温度适宜不出汗的情况下,每天饮水量1500~1700毫升,也就是7到8杯水,日常生活推荐饮用白开水和茶水。

    具体到不同的人群,如学龄前儿童,按照《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饮水600~800毫升,应以白开水为主,避免饮含糖饮料。哺乳期妇女,由于乳汁中90%左右是水,乳汁分泌与每天摄入的水量密切相关,推荐每天饮水2100毫升。肥胖者,在餐前30分钟喝下200毫升水,可促进胃产生饱腹感,有助于降低食欲。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睡前半小时喝300~400毫升温开水,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梗和脑血栓在夜间的发生率。运动和劳动强度大、出汗多的人,更要及时补水,可适当喝点淡盐水,绿豆汤或含有电解质和糖分的运动饮料,以补充钠、钾、镁等矿物质的丢失。还有腹泻、痛风、感冒发烧、肾结石、尿路感染、中暑、糖尿病等患者也要多喝水。

    正常情况下,人体水量的摄入和排出应该保持平衡。所谓“平衡膳食”,即包括平衡饮水。如果饮水量远远超过机体的排出量,就会引起“水中毒”,导致血液中水分过多,使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下降,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伤害脑细胞。患者会出现脑肿胀、头晕头疼、呕吐乏力、视力模糊、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睡、抽搐乃至危及生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许多疾病患者是不能按常规饮水的。如肾脏病人,早期尿少时,要严格限制饮水量,以免造成水肿及其并发症;中期出现明显的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更应严格控制水的摄入量;肾病综合征患者,水的摄入量则以解渴为适。再如心脏病人,由于心脏要通过收缩把血液打到全身,再通过舒张把血液收回来,就像水泵。如果过多的水分进入血管,就会增加心、肺等脏器的负担。尤其是心脏衰竭的病人,会因肾脏血流与灌注功能不能正常而无法使身体水分顺利排出产生水肿,因此更不能多饮水。再如肝硬化腹水病人,本身机体内的多余水钠潴留在组织内不能顺利排出,再饮水好似雪上加霜。如果实在太渴了,可以少喝一点,润润嗓子;水分应该从蔬菜、水果和清淡的食物中获取。此外,做血液透析的病人,搭桥手术后的病人,青光眼患者等也是不宜多饮水的。

    在饮水的方式上,提倡未渴先饮,少量多次,“细水长流”,每次间隔时间为1个小时左右;不宜“牛饮”,一次喝大量的水,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加解渴;也不宜多喝冰镇的各种饮料,包括啤酒等。一些马拉松运动员曾经因为快速大量饮水而死去,这是应该提醒人们注意的。

    那么,怎样衡量自己喝水是多是少呢?一方面是盘点自己每天的饮水量,看合不合乎专家推荐的饮水标准,另一方面是观察自己的尿液。如果尿液呈淡黄色,说明所饮用的水量恰到好处,应该继续保持;如果是深黄色甚至褐色,说明身体已经缺水了,应该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尿液透明无色,并且频繁上厕所,说明饮水超标,应该控制饮水量。还有,如果你听到或者感到肚内晃晃荡荡有胀肚的感觉,说明喝的水过多,应该立刻停止喝水。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