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从10.56%到15%甚至到25%,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任务艰巨。为推动科普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纲要》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类重点人群重点发力。《纲要》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位列5项提升行动之首,同时将极易被困“信息孤岛”的老年人纳入重点人群,足见“一小一老”对提升全国科学素质比例的重要性。
将“保护学生好奇心”写进文件
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黄金期、非认知能力养成的敏感期。而相关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随着年级升高,科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培育不足。”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表示,把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关口前移,厚植科学教育根基,对长远解决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短板、从根本上改变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的窘境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纲要》更加重视在孩子心中根植科学梦想、培养科学兴趣,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纲要》提出,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纲要》还提出,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研究表明,教师是学业成就六大要素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首要任务在于提升教师的科学素质。但目前我国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质量亟待提升,尚不能满足建设科技强国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需求。
对此,《纲要》提出,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
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通过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和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等举措,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银发族”既是科普对象也是科普主体
当前,我国60至69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52%,远低于10.56%的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信息化转型加速,让老年群体科学素质短板愈发凸显。为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纲要》首次提出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是补齐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短板的必然要求,也是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表示,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可以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纲要》同时提出,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科普服务。
老年人既是科普的对象,也是科普的主体。《纲要》提出,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
李志宏表示,到“十四五”末,我国70岁以下低龄老年人口占比约为55%,这些“50后”“60后”等新生代老年群体大多身体健康、受教育程度高、经验丰富、老有所为意识较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等,具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和社会威望,也有时间、有精力、有爱心从事科普工作。“银龄科普行动既为这些老专家提供了老有所为、发挥专长的机会,也有利于提升城乡社区居民、青少年等受众的科学素质,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