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工作看起来比较轻松,其实非常的不容易。科学传播必须得兼顾科学属性和媒体的属性,科学传播要把专业性、通俗性之间的关系结合好。同时,也要与社会需求形成衔接。3月27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组织开展以“科学传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为主题的沙龙上,多个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了青少年科学教育传播工作中面临的重点难点,讲述了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幕后“心经”。
科普不再是灌输式
“我小的时候,非常有好奇心,经常问爸爸‘这个是为什么’。爸爸说你怎么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我有了孩子以后,告诉自己一定要转变扼杀好奇心的状态,鼓励孩子做他喜欢的事、问他想问的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科学故事会》主编王挺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怎样开展高质量科普,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王挺说,通过科学阅读与创作,开启青少年好奇心的重要性。他表示,高质量的科普正在从以知识导向的传统1.0模式科普,向思维导向或者科学方法导向、科学精神导向的2.0模式转变。如果把科学传播比作“芯片”的话,我们应该做一些更有效、高质量的科学传播。
近期,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由此可见,科普工作已在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用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精神来引导孩子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学会思考和奋斗。”王挺说,我们要着眼未来去培养未来科学家,需要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需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判断他们的行为。
今天的科普不再是灌输式的,而是科普要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新时代,培养青少年好奇心和创造力,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驱动好奇心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体系,需要加强科学阅读和创作的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推进优质科普资源的普及传播。他希望大家一起把科普做好,把激发好奇“芯”的事做好。
科普是播下科学的种子
“科技腾飞非常重要,科普也同样重要。科普是播下科学的种子,这个种子将来会发芽,长成一棵大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从事教学60多年,近些年来热心于青少年科普传播,总结了很多科普推广的“心经”。
金涌院士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伪科学忽悠大家。我国曾出现“水可以变油”的谬论,科普传播可以甄别一些妨碍科学发展的伪科学,稳定社会的发展。
“我曾拍了一个用病毒来做工程制造的科普片子,给院士播放时,每一个院士都直勾勾地看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知识也有限。”金院士表示,做科普要重点考虑受众,给不同人群做科普要用不同的方法。他提出做科普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科普内容要确保正确,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二是科普内容要可行或可期待,有近未来性或超前性;三是科普内容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群;四是科普一定要传递正能量,传播内容要积极向上。
“创新不是天生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的养成。能力的养成表现在想象力、联想力、思辨力、观察能力,还有好奇心、事业心。”金涌说。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普及应以思维方法或科学精神为导向,更多传递知识产生的过程。科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有识之士一起把这件事做大、做好。
交智商税的产品为何广受欢迎
“有一种洗脚盆受人欢迎,可以排毒,把洗脚盆倒上水,再把脚放上去通电,过一会儿水变成黄色、黑色、褐色。销售人员说这是人体的毒素被排出来了,就是排毒的过程。这种足浴盆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金属电极通电的时候发生了电解,所以有部分的金属到水里了。人们看到这些黄色、黑色、绿色、褐色的液体也不过就是金属离子或者化合物融合到水里形成的颜色。这些东西不能治病,反而会要了你的命。”北京人大附中知名物理教师、科普达人李永乐用实例说明,生活中有太多的智商税的产品和谣言,它可以收割博士,坑害退休教师,可以坑广大的消费者。
“为什么这些智商税的产品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土壤?”李永乐说,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对科学的需求变成了对考试的需求,认为科学和数学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试、考大学,生活中其实没什么用。因为种种原因,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可能也有这样的看法,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把精力投入到传授考试技巧和解题套路,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美,没有把学生带到科学花园里,让学生明白知识和科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后来我开始在互联网上上传科普知识,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揭示背后的科学道理。有人想通过赌博发财,我说即使一个公平的赌博,你是赌徒就有100%的概率会输光,这是输光原理;有人说买彩票可以中500万,我说买彩票中500万的概率比考上清华还低5000倍;我还讲古代的大型工程,如都江堰以及现在的5G、人工智能等等。”李永乐表示,虽不是专家,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那些正在读书的孩子和已经毕业的成年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让他们知道学习科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证、考大学,而是能够理解这个世界,最终改造这个世界。
李永乐感慨地说,“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一位妈妈给孩子播放我的视频,孩子和妈妈说,‘我以后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在那一刻我的成就感不亚于当年考上了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