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在《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实际上,科普也是一样,在公众急需科普的时候,作为“第一发球员”的科研人员一定要主动出手,因为他们才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和传播者。如果该出手时没有出手,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纵容“他者”出手。
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显示,几乎全部受访科研人员都认为科普很重要,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做了科普以及有多少人计划接下来要从事科普,结果显示这个比例呈现出某种急剧下降的趋势。或者换句话说,科研人员认为科普是值得从事的一项工作,但从事这项工作的应该不是自己,而是“他者”。
在之前发表过的专栏文章中,我曾经提到过“雪莉法则”,也就是说在一些科研人员最有发言权的话题中,如果科研人员不及时地发表观点和看法,那么一定会有“他者”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他者”的叙述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不准确的,那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出手”,进而会给后续的辟谣和纠偏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在广大公众中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先入为主”的倾向。一旦某种“连接”建立起来,再想对其进行切断就会难上加难。而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谣言的滋生与传播的端倪。科学流言或者谣言之所以会产生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研人员并未对“真实的”科学进行科普化的解读,从而给一些误解和误读留下了“可乘之机”。
曾经有一次,我们跟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一行去拜访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李成才老师提到了一句名人名言,“不要把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这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于是乎“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我就把这句话牵扯到了科普上来。通俗地解释就是,在科普这个问题上,如果最具有资格来表达观点、传递事实、澄清误会和传播理性的科研人员,没有把握机会去“走到群众中去”,那实际上我们就是在把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科研人员对于某些科普性的内容嗤之以鼻,认为它存在着很多的错误和瑕疵,甚至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让公众对科学产生了误解,这不仅仅损害了科学本身,从长远来看也会破坏科学得以存续的社会基础。那么我们反过来看,这是不是也说明科研人员并未积极主动地站出来开展科普工作,从而才把这个舞台让给了他所鄙视的人,最终才看到了他不愿看到的结果呢?
近日研读一本有关科研人员如何开展科普的指南性作品,作者南希·巴伦在里面引述了一句话说,“如果在让你的信息传递出去方面你没有采取主动,那么你就没有资格抱怨说最终的结果不是你喜欢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个与此有关的事情。
几年前的一次有关科学报道的交流会上,某记者表达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我采访你,你拒绝了。之后你又说我采访的对象不对,写出来的稿子也有很多错误。那么我想问一下,当初你干嘛去了?”这件轶事再一次印证了“雪莉法则”和“不要把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
当然,科研人员的第一本职是从事科学研究,将研究发现通过学术期刊等途径“公之于众”,但是当前的实践也在从“不发表就出局”向“不传播就出局”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有必要承担起科普的任务,否则就会给误解、误读和误传留下“空档”,进而导致让自己“鄙视”的结果。所以作为科普“第一发球员”的科研人员实乃有必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