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认为驼背、变矮是身体衰老的正常现象,许多患者直至骨折才了解骨质疏松症。目前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程度极为不足,治疗依从性差。如何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首次和再次骨折,提升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危害的认识?
12月19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力计划)——中国脆性骨折高风险患者管理项目”在京启动,旨在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脆性骨折高风险患者标准化管理模式,提高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治疗率与治疗依从性,以助力中国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和脆性骨折的预防。
骨质疏松症可能导致失能
项目核心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告诉科普时报记者,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当骨密度T值≤-2.5,也就是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2.5个标准差时(正常参考值在1到-1之间),患者即可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会带来脆性骨折等严重后果。青年人因为外伤导致骨折后,绑下石膏或打个骨钉,骨头就可以自行长好,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后不易痊愈,往往须长期卧床,容易形成血栓、肺栓塞、肺部感染等。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夏维波介绍,研究显示,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发生髋部骨折以后,20%会在一年内死亡,50%因此致残,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
注重骨骼健康从娃娃抓起
夏维波介绍,和许多慢性疾病一样,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离不开综合管理,比如定期接受骨质疏松症筛查,了解自身患病情况,早诊早治。
“骨骼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夏维波向记者介绍了保持骨骼健康的“秘诀”。
首先,要加强营养,保证钙、蛋白质的摄入。夏维波反对女性为保持身材苗条而节食,他说,过度节食会导致骨密度低,轻轻一撞就可能骨折。
另外,要规律运动。他建议每周进行3~5次的负重运动,还可进行一些抗阻运动锻炼肌肉。也要多晒太阳,摄入维生素D,同时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或茶。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衰老的必然现象,夏维波强调,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需要规范治疗的疾病,仅仅通过预防措施是不足以控制病情的,还是需要及时就医,正确用药。
夏维波推荐,40岁以后,需要每年进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DXA),以判断骨量情况。现在,部分体检机构有手、脚部位的超声检测,这种检测可以初步筛查患者是否有低骨量的风险,但不能精准地做出诊断。如果需要确诊,还是建议患者前往医院,检测椎体和髋部的骨密度。
多科联动提供有效治疗
2012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开始倡导“骨折联络服务(FLS)”,并发起了“攻克骨折”行动。该计划倡导内科、骨科等多科联动,并与社区医院、护士等联合,为脆性骨折患者提供有效治疗。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是骨力计划的落地医院之一,其主任医师费锦萍介绍,“骨力计划”是在中国探索FLS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脆性骨折患者的骨折后管理将是项目的一大重点。
费锦萍介绍,目前非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以及基层医生对骨质疏松症缺乏规范治疗的理念。她说,“我们不仅要让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的危害,也要让基层医务人员掌握常见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比如,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引起股骨头坏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或椎体压缩性骨折。在乳腺癌治疗中,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者雌激素拮抗剂会影响骨骼,甚至引起药物性脆性骨折。”对此,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已经着手开展系统性地培训,参加计划后,很多骨科医生和其他科室的医生可以了解到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更加关注高风险患者的治疗、康复和长期管理,降低患者二次骨折风险。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主任医师董红宇教授表示,骨质疏松症的病程可能长达几十年,对于医生来说,要做到规范化诊疗,提醒、帮助、督促患者接受长期治疗;对于患者来说,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加强自我管理。“骨力计划” 聚焦脆性骨折防治,正符合了当前医患双方的需求,长远来看,对国家的慢病防控与新药研发也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