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兰迪·奥尔森的《科学需要讲故事》,作为一个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后又从科研领域跨界转向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奥尔森把科学传播与影视表演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且对改善科学传播提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一些建议。
近年来,随着从事科学传播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对科学传播实践的不断拓展,科学需要讲故事的理念逐渐成为科学传播从业者的共识,同时也成为在实践中贯彻的一个理念。
如果说科学需要讲故事,那么科普就应该是在讲述有关科学的故事。聚焦于科学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期刊也把如何讲好科学故事,或者说叙事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奥尔森在书中提到了讲好科学故事的一些模板,而且他认为,学术论文实际上也是在讲故事,只不过它讲故事的模板是学术共同体非常熟悉但外行却不甚了解的。因为它的语言,行文风格都有着固定的风格,而如何从科学论文所讲述的故事转向做好科学传播所需的故事是值得认真切磋琢磨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都听到了从事科学传播的一些达人和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谈到科学需要讲故事的话题,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表明,讲故事已经成为很多从事科学传播的人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和技巧。
实际上,讲故事是非常有效的传播方法,而且这不仅仅局限于科学传播。因为人类就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物种,如果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有生以来的一些重要事件,那么极有可能的是,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的或者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的东西往往都是一些故事,当然也有可能是“事故”,而事实性的东西可能不会太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故事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维——影响他人、解决问题的关键技能》一书中更是认为我们正在开创一个“故事复兴”的时代。而且“讲故事是获取信任的捷径”,我们常说的一个观点是,科学传播首先需要建立信任,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去传播我们意欲传播的内容,所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与目标对象产生共情,也就是“同频共振”,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做好科学传播工作,毕竟在我们努力地去影响别人之前,只有赢得足够的信任才能成功传递我们的信息。
所以要成功地成为科学传播者,我们需要做的不光只是让科学事实对普通受众来说更容易获取,还要在情感上跟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或者说讲故事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因为好的科学故事不仅仅是让人们获得了技能和知识,而且还能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
在我们刚刚翻译完成并出版的《科学新闻导论》一书中,作者也专门利用一个章节谈及科学记者如何讲好科学故事的话题。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需要讲故事已经越来越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共识。
科学需要讲故事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往往并不容易,因为讲故事就要涉及到框架的采用,而这又可能牵扯到在素材选择上的取舍,进而让一些科研人员认为这损失了某种意义上的科学性。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是要固守某些精雕细琢的科学性而让传播的内容艰涩难懂,传播的效果不甚理想,还是我们在保证一定科学性的基础上让所传播的内容更“接地气”,更有一些“烟火气”和故事性?
如果我们以科普作品来作为例子的话,那么实际上不难发现,好的科普作品往往也是讲好科学故事的精品,因为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科研人员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领我们这些读者再次去“复盘”他们的科研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传递了科学知识,更让我们能够切身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本质,甚至是领悟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更加重要的内容。而这也是讲述科学故事所要实现的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共同践行科学需要讲故事的理念,讲好科学故事吧。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