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从早前刷脸才能进小区引发抵制,到游客状告动物园未经同意采集人脸信息的胜诉,再到售楼处戴头盔看房、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星级公厕人脸识别取厕纸等事件陷入舆论漩涡……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落地的“排头兵”,人脸识别从备受推崇的技术“风口”到饱受争议的舆论“浪尖”,反转的速度似乎有点过快。
其实,在互联网技术席卷全球之初,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就如影随形。特别是AI技术落地的广度和深度在无限拓展之时,其阴影面开始暴露无遗。
人脸识别更易被盗取
“人脸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是不可逆的。一旦掌握存储了用户的面部特征,对用户来说,这个安全识别以后就失效了。”文渊智库研究员王超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诸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都是生物特征识别,但人脸识别更容易被记录和盗取。
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王超说,人脸并不像手机号、密码那样可以修改,也不像指纹那样需要主动操作,而是本身公开外露,在无感的情况下就能被采集。此外,照片、视频、伪造3D头套等有时都能被识别,这也增加了人脸识别应用的不可控性。
日前,在媒体就公众如何看待一些商业场景采集人脸信息的调查中,绝大多采受访者对此表达了担忧:“商业机构如何保障这些人脸信息的安全?”“他们怎么能不经同意就采集我的人脸信息?”“相较于人脸识别带来的一些便利,我更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
“人们不是拒绝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而是担心自己的人脸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后果将不堪设想。”安全领域的相关专家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被收集的人脸数据一般存储于人脸识别应用的运营方或技术提供方的数据库中。无论是在本地服务器还是在云端,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安防措施,一旦服务器遭到入侵,人脸数据就面临着泄露风险。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