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家相继开始新冠疫苗的接种,新冠疫苗研发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WHO最新数据显示和其他官方报道,目前全球有48个疫苗进入临床阶段,其中有12个进入临床三期,中国占5个。
不同技术路线的利弊
研发不同的技术路线,直接影响新冠疫苗的成功率乃至上市后的竞争力。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技术分为灭活疫苗、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活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
灭活疫苗是研发难度最低、最保险的疫苗,其技术路线最为成熟,但生产成本较高,且容易出现轻微的副作用。
载体疫苗安全性和持久性较好,但存在预存免疫的问题,即和人体原有抗体中和。
重组蛋白疫苗安全性、有效性优良,副作用较少,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技术和工艺相当成熟,易于大规模生产且成本低廉,后期可形成显著的成本优势。
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强,持续时间长,但研发速度缓慢,筛选难度高。
核酸疫苗技术路线最先进,但还没有过获批先例。核酸疫苗有效性高,但mRNA疫苗稳定性太差,不易保存;DNA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持续性还有待解决。
评判疫苗优劣需客观
目前,全球共有3款新冠疫苗公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的初步数据。
11月16日,Moderna宣布其mRNA-1273新冠候选疫苗有效性为94.5%。辉瑞制药随后也公布其与BioNTech合作的新冠疫苗有效率可达95%。11月23日,牛津大学公布其与阿斯利康合作的新冠疫苗有效程度平均为70.4%。
一时间,mRNA疫苗风头无量。但上述结果只是中期分析的保护率,并不能说明哪家疫苗更好。此外,接种后保护力能持续多久也无法获知,因为现在还没有一款疫苗有足够久的三期临床试验去证实。
笔者认为疫苗只有合适没有优劣。衡量一款疫苗不仅要看疫苗的长久保护力和稳定性,还要看产能,以及最终上市的价格,毕竟在有效性之外,用得上、用得起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辉瑞和Moderna在研发mRNA疫苗上有着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但并没有克服mRNA疫苗稳定性差这一核心问题,容易被降解这一问题将严重掣肘疫苗的大规模接种。
辉瑞的新冠mRNA疫苗对储运要求极高,虽然在-70℃的超低温冷冻箱中可以保存6个月,但在正常2℃~8℃的医院冰箱中只可以存储5天。即使疫苗能够顺利大规模量产,也难以有效运到世界各地。
我国疫苗可及性强
我国目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实现了五条技术路线全覆盖,疫苗研发虽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病人太少,三期临床进度受阻。
不过,我国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5支疫苗只需常规冷链条件储运,可及性要强得多。前不久进入临床三期的智飞疫苗便可以储存在2℃~8℃的标准冰箱中,还可以在长达三年的储存期内保持稳定性。待其研发成功,便可通过工程化细胞株进行工业化生产,产能高,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可及性。
此外,目前已有数十万人紧急接种国药集团旗下两款新冠灭活疫苗,没有一例严重不良反应。11月25日,中国国药集团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新冠疫苗上市申请,已做好大规模生产准备工作,明年产能预计将达到10亿剂以上。
目前来看,疫苗研发之路道阻且长。我国应以“仿创结合”的新思路,多路径支持疫苗研发,协同全球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作者系华大基因CEO,基因组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