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演讲式科普活动如何更出彩
□ 胡俊平 马茜茜

    演讲式科普活动以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面向公众、媒体讲述科学的形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参与主体的交流互动及科学传播效果。以下将以“我是科学家”“格致论道”“刊媒惠”三个典型的演讲式科普活动为例,分析在组织模式、选题策划以及互动交流上的特点,从组织实施的角度为提升科学家公众演讲的吸引力提供借鉴。

    跨界协作式组织模式,凸显活动品牌特色

    演讲式科普活动可选择科研机构、院校、媒体、文创等跨界合作的组织模式,给科学家们提供科技成果、科学精神、科学生活等内容展示和分享平台,凸显活动品牌和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上述三个典型活动的组织模式,均体现了强强跨界组合。“我是科学家”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网承办,隶属“科普中国”品牌,体现国家科普和社会化科普相结合的优势。“格致论道”定位为科学文化讲坛,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分享关于科技、教育、生活和未来的思想和观点。“刊媒惠”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联合科技期刊、文创机构举办,搭建科技期刊、科学记者、文创爱好者和公众之间的平台,将科研成果以现场沙龙的形式讲述,并推动优秀科研成果的媒体报道以及优秀科普作品的产出。

    多层次全链条形式,打造系列活动矩阵

    演讲式科普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现场演讲这单一环节,开始关注其后续效果,通过打造系列活动矩阵,以多形式全链条的方式,将科学家、媒体、公众等不同主体深度连接,发挥出活动的持续影响力。其中,活动矩阵包括科学家演讲、演讲内容二次创作传播以及线上线下培训或工作坊等。“我是科学家”包括科学家演讲视频、面向科学家的科普能力培训班、新媒体传播矩阵等。“格致论道”针对不同地区、观众和演讲者,推出格致论道+、煮酒论道、格致少年等系列活动,力图营造多元思辨的科学文化交流氛围。“刊媒惠”聚焦科研论文的社会效果及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开展线下沙龙结合线上直播的讲座活动,而后开展为期1-2周的线上科学传播工作营,以研讨合作方式促进科研论文成果的科普转化。

    多角度策划选题,聚焦社会热点与公众需求

    演讲式科普活动的选题策划,强调围绕核心科学主题,进行跨专业的视角审视,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科技问题,同时又密切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我是科学家”主题策划一般是先聚焦到一个核心“概念”,延展到不同的领域,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再寻找相契合的科学演讲嘉宾。“刊媒惠”每期活动的选题都会结合当前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围绕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切入。例如2020年8月策划组织的“天问一号:火星之旅”主题活动,三位演讲嘉宾分别围绕火星探测器、火星本体特征、运载火箭展开,形成了对火星探测器发射这个热点科学话题的全面阐述。

    营造沉浸式传播语境,拉近科学传受距离

    演讲式科普活动将科学家、媒体、公众置于同一空间,科学家在演讲时更加注重内容的引人入胜、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和现场观众气氛的调动,营造沉浸式人际传播语境,促进各方主体的近距离沟通,便于思想和观念的触达。“我是科学家”在演讲稿的内容设定上,强调科学家以生动自然的“讲故事”风格来进行演讲,而不是常见的“做报告”。“格致论道”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刊媒惠”开创性地搭建了科技期刊作者做科普的平台,从科研成果出发,注重与大众媒体的交流互动,增强解疑答惑,便于大众媒体获得最前沿的科技报道选题和科学事实,共同提高科学传播效率和质量,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胡俊平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马茜茜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助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