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收藏 长知识
今天,我给大家呈献一件泥人作品。他身高20厘米,身着开襟棉袄,鼓鼓囊囊,穿桶状式大档裤,脚蹬棉布鞋,手戴拇指同四指分开的棉手套,偏分头,五官端正,嘴巴开张,满脸堆笑,材质泥土,衣褶皱巴,土的掉渣。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活脱脱一位中年阳光农民。这是本世纪初从北京百工坊获得,说是“泥人张”的作品。
手捏泥人,是民间流传久远的技艺。“泥人张”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为“熟泥”。捏塑的泥人阴凉干燥后入窑在700多度温度烘烧。彩塑泥人在出窑后再经打磨、整理、着色。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中国有两个“泥人张”商标,我先介绍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雕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了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雕塑家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他的创始人是张明山,天津人,心灵手巧,富于想象。13岁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一生捏制一万多件。道光二十四年,他18岁,成功捏制了当时到天津演出的春台班领衔主演、花腔名伶余三胜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被誉为“活余三胜”。一炮走红,从此扬名,得艺名“泥人张”。
“泥人张”开设作坊,边做边卖,日子清贫。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二等奖。后传子张玉亭、张华棠,再传孙张景福、张景祜,现在是第六代张宇。天津“泥人张”最大特色是描绘现实的市井生活,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形神毕肖,栩栩如生。作品尺寸不大,可放在案头或架上,被称为架上雕塑。
1974年,“泥人张”成立“天津彩塑工作室”;1984年,工作室更名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并注册商标“泥人张”。2019年11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北京也有个“泥人张”。创始人张铁成说:在清道光年间,其祖辈开始与当时玩泥制陶的手艺人合作,而后一代传人张延庆用特殊泥土制作的手工艺品,在当时王府等买家中口碑甚好,一时间被称为“泥人张”。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张铁成牵头的“北京泥人张”开没了北京泥人张博古陶艺厂和北京泥人张艺术品有限公司。从此“泥人张”出现了争议。2006年初,天津“泥人张”后辈张宇、张宏岳以“北京泥人张侵害‘泥人张’名称所有权和商标权”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索赔113万元人民币。2006年7月第二中院开庭,原告张宇和被告张铁成均到庭,经过双方陈述和庭辩,法院判决:北京泥人张侵权。北京泥人张停止使用“泥人张”的名称,停止宣传“北京泥人张“第四代传人的说法。驳回113万元索赔请求。张铁成不同意判决,坚持要使用“北京泥人张”五字,并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北京市最高法院再审认定:维持一审判决,即天津“泥人张”是商标的专有权人。
我认为,捏泥人的泥塑艺术,在民间各处都有。“泥人张”代表了清末以来泥塑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成为了雅号品牌。注册商标,是对其影响的充分肯定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品牌是创出来的。各地各时期的泥塑艺术也各有特色。有的浑厚、有的大气磅礴、朴拙含蓄,有的超群脱俗、高雅华逸,形神逼真,这些都可借势改革开放更加发扬光大,异彩纷呈。我收藏的北京张家泥人,不施色彩,风格突出,生动鲜活。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