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见“口水娃”,是什么让可爱的宝宝变为“口水娃”呢?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大部分是正常现象。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6个月~3岁婴幼儿流涎较常见。
生理性流涎属正常现象
流涎症分为生理性流涎和病理性流涎。生理性流涎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4个月的婴幼儿时期。此时段唾液分泌开始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且婴儿口腔浅,不能灵活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导致流口水。由于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所以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
第二阶段是乳牙萌生时期。乳牙萌生时会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时宝宝的口腔较浅,吞咽反射不灵敏,不能及时将过多的唾液吞下,导致唾液在口腔内不断蓄积而外溢。随着乳牙的萌出,唾液的分泌量会逐渐转为正常,同时牙突也逐渐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渐加深,能够容纳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动作逐渐训练成熟,能够将唾液及时咽下,流涎自然止。
病理性流涎产生原因较多
病理性流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添加辅食过晚过细,使孩子错过了6~8个月咀嚼、吞咽行为学习的关键期。还有,如果经常捏压宝宝的面颊部,易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宝宝唾液分泌量超过正常,从而出现流涎。
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导致流涎,此时流出的唾液多为黄色或血色,气味臭秽,常伴发热、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如CO中毒、脑炎等。唾液腺由交感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主管它们的神经中枢在丘脑,因此丘脑的各种损伤和病变都可能导致流涎;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的患儿,由于局部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影响到唾液腺的分泌调节能力,也会出现流涎。
先天性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也常有流涎现象,同时伴有智能低下、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哭闹无常、舌头伸出口外等症状。这是因为唾液腺由交感、吞咽神经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经的中枢神经受损,故而造成流涎。
除以上原因之外,体位不当、经口呼吸、边缘性脱水、反流、上呼吸道感染、过敏、牙龈或牙齿疾病、活动或觉醒水平降低、注意力下降,以及唇、颊、舌、颌的异常运动模式,也可能导致流涎。
可采取三种治疗方法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牙龈脱敏训练。 将宝宝抱入怀中用佩戴指套、牙刷的手指以每秒一颗牙的速度,沿左侧上门齿外牙龈,经后方磨牙向左侧下门齿外牙龈方向移动并清洁牙龈。
抵抗性咀嚼。用专业的口腔探测棒评估宝宝咬合范围后,以口腔探测棒刺激宝宝上牙龈(磨牙位置)引发抵抗性咀嚼,每次20秒左右交替各三次。
按摩下唇。将食指放于宝宝颏肌(下巴颏上一指宽处)缓慢移动,从下唇的一边到另一边伸展,反复三次。
(作者供职于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