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科学精神弥足珍贵
□ 苏 青
秋水长天 刘合院士 摄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精神所做出的高度概括,它们在著名物理学家、我国低温物理和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洪朝生院士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10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举办的“纪念洪朝生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上述共识。

    洪朝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思想上倾向进步,参加“北美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活动,关心国内形势发展,亲手绘制五星红旗,庆贺新生红色政权成立。1951年底归国后,他通过信件等方式动员在美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建设,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座谈会上,哈工大刘思久教授讲述了舅舅洪朝生挚爱国旗的一件往事:“1977年舅舅来哈尔滨,我陪他在街上行走,见他突然穿过马路向对面一家宾馆跑去,激动地大声批评几个正在悬挂国旗的工人。原来。那面国旗被放置错了方向。”

    194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做博士后时,洪朝生在半导体锗单晶输运现象实验中,发现了杂质能级上的导电现象,提出了半导体禁带中杂质导电的概念,被业界誉为“洪朝生效应”。回国后,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低温物理研究室,首先开展低温设备研制,成功实现氢和氦的液化;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导研究,带领团队完成了大型空间环境模拟系统KM3和KM4低温氦制冷系统研制任务。洪朝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这些创新成果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日后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作出了贡献,为卫星上天提供了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条件。

    洪朝生是一个严肃的科技工作者,他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令人赞叹。1981年10月15日,他和邹承鲁、张致一、郭慕孙4位院士在《中国科学报》上联名倡议,呼吁规范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引发了持续一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关科技界自身建设问题的大讨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无私奉献,是我国科学家的高贵品质。这一点在洪朝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座谈会发放的《岁月有痕》画册里,有一份《科学报内参》影印件,刊登了洪朝生一封来信,恳请媒体不要宣传他。他写道:“我来院已三十年,所居地位也是可以多做些事情,但所做的事很少。这里,社会上的客观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自己的能力、主观认识、思想方法所限。”他特别强调:“我所做的太少了,特别是我也没有能力培养出一批科技骨干来,是很失职的。”

    回国后,洪朝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任教,参与物理学家黄昆组织的北京大学固体物理教研室课程设计工作,与黄昆、王守武、汤定元等知名专家共同开拓我国半导体研究领域,联合多所名校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课程,参与半导体联合攻关,考察、学习、借鉴苏联有关先进科研经验,促进了我国半导体事业大发展。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令人感动。

    洪朝生一辈子教书育人,奖掖后学,甘为人梯,为我国低温物理、低温技术和低温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座谈会上,周远院士讲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成长的感人故事。“1961年底,我从中科院半导体所被派遣到物理所做实习研究员,参与洪先生主导的带活塞膨胀机预冷氦液化器研制工作。研制工作陷入僵局时,我大胆提出了采用室温密封长活塞结构代替原设计方案的设想,遭到同事们的反对。这时,洪先生明确表态支持我,最后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推广使用。”已是耄耋之年的周院士感叹道:“可以想象,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难题让一个外单位的实习生承担,洪先生得承担多大的责任和风险啊!”

    科研攻关是一件艰辛的事业,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激励,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大力弘扬、代代传承。

    有感于洪朝生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特填《沁园春》词一首,以表敬仰、怀念之情怀。“百年诞辰,座谈缅怀,先生往昔。救亡求索路,越洋砥砺,五星召唤,归心似镝。创业攻关,低温超导,液化氢氦争旦夕。密协作,助春苗破土,一派生机。//科学品质精神,弥珍贵,隋珠卞玉稀。创新求实勇,爱国奉献,淡泊名利,榜样学习。岁月无痕,真情有迹,件件桩桩感泪滴。填词颂,仰宗师风范,泰岳同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