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年人中50%有慢性胃炎,且胃部疾病知晓率与就诊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11月6日,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成立消化学组,旨在传播消化疾病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知晓率和诊疗率。
正本清源 普及消化道疾病知识
目前,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伪科学”的健康知识也一并滋生且日益蔓延,鱼龙混杂让人难辨真伪,这也是医生在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时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陈胜良表示,健康误区需要专业医生去纠正,只有专业人士占领了科普阵地,让公众得到正确的健康知识,公众才能不恐慌,不上当,不浪费金钱和精力。
如何开展有效的健康科普呢?陈胜良教授谈到三个方面:首先要树立对科普概念的正确理解。科普是“内行人”(医生)给“外行人”(公众)讲清科学的问题,不同于学术交流以及随意调侃,是一种天赋、兴趣和科学训练的“情怀”。其次“科学性”是科普的生命,无证据不讲、无结论不讲、不懂不讲、没做不讲。第三,让受众听懂是科普的第一要务,要像做学术研究一样,有针对性地充分了解公众需求与关切,要说公众可以理解的话,并落实在“可操作层面”。因此,综合推进团队科普、群众科普、青年医生科普等多种形式效果更佳。
科普时报记者了解到,该消化学组将组织专家撰写《中国常见消化疾病科普健康白皮书》,针对常见疾病,包括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溃疡病等做一些面对公众的指南,普及准确的消化道疾病科普知识。希望通过医学科普的正本清源,让百姓获得权威的健康知识,提高对消化疾病的知晓率和重视度,改善消化疾病诊疗率低下的现状。
消化道疾病重在预防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腹泻、便秘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胃炎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慢性胃炎。胃炎有轻重,有的人胃仅有点不舒服的感觉,重度胃炎可能会出现反酸、烧心或者胃部疼痛等。
此外,消化道还包括肝脏、胆囊和胰腺,饮酒过多可能引发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等消化道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教授李景南表示,消化道疾病重在预防,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可以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李景南介绍,胃病大多是由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引起,所以要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另外,要保持饮食多样且不过量。不宜过度饮酒、吃辛辣食物,吃油腻食物。偶尔吃一次烧烤不会引发胃病,但如果经常吃,尤其是在胃不太舒服的情况下再吃烧烤,可能就会造成胃损害。
不佳情绪会引发胃病。情绪变化会影响到食欲,进而影响到吸收消化功能。李景南建议,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预防胃病非常重要。
准确检测对症下药
陈胜良告诉记者,胃炎就是胃黏膜的炎症状态,一般采用胃镜做活检来检测。有些人害怕做胃镜,也可尝试用一些新方法,比如吃胶囊检查,用呼气方法查幽门螺旋杆菌等,但只有胃镜检查才能确定胃炎程度。
“确定胃炎后一定要对症治疗。胃炎和感冒发生的炎症不一样,不能用消炎药,胃疼也不能用止痛药”,陈胜良告诉记者,一部分胃炎要用黏膜保护的药,比如胃舒平、铝碳酸镁等。如果胃反酸,要用消化酶或者促动胃药。如果和幽门螺旋杆菌有关系,要四种药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