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冠文
知识与创新是一对矛盾。一方面,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包含实践知识和经验,就不可能有创新;另一方面,知识多的人往往头脑中的“条条框框”也多,这些条条框框常常会束缚创新思维的启动。
缺乏知识导致错失创新良机
首先讲一个我自己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错失发现“小麦核不育”种质资源的教训。
20世纪70年代,我刚步入农业科研行列时是做春小麦育种工作。有一年,我用了一个据说是从若羌古墓中得到的“若羌古麦”做杂交组合。结果,这个组合的后代连续两年的结实率都只有50%左右。当时,由于自己刚步入农业科研领域,对“育种学”的传统理论深信不疑,认为这个组合没有利用价值而将它淘汰。几年后看到,高忠丽关于“小麦核不育”资源的报道后,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次发现“小麦核不育”新种质资源的机会。
这个教训让我认识到: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会在创新过程中错失良机或多走弯路。
华罗庚具有大胆批判的精神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7岁时,因家境贫寒而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退学。回家后,他白天帮着父亲照料小店,晚上在油灯下看书、演算,直至深夜。夏天,别人在外边乘凉时,他却在闷热的小店内埋头读书。
当时,他自学的数学书很少,主要靠借别人的书来抄录。由于读书有时会影响小店的生意,父亲很生气。但他还是顶住父亲的压力,坚持自学,有时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常常为了一道难题,他要想一个多月才能想出正确答案。
由于华罗庚刻苦地自学,他19岁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20岁时,他又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这篇论文中,他大胆地指出了大学教授苏家驹在一个代数运用上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传统的科学知识,又要有大胆批判的精神。
爱迪生坚持动态学习
动态学习就是通过自学不断调整自己知识结构的学习。
爱迪生幼时只受过3个月正规教育。12岁起做过报童、小贩、报务员等自谋生计。但他善于学习,敢于创新。1868年他发明了选票记录仪,1869年他改进了电报机,1877年他发明了留声机,1879年他发明了白炽炭丝灯,1883年他发现了冷、热电极间有电流通过的“爱迪生效应”,1914年,他制成了最早的有声电影系统。晚年,他先后发明和革新了蓄电池、水泥搅拌机、录音电话、双工式和多工式电报系统、铁路用制动器等。爱迪生的一生和他的实验室共获得1093项发明专利权。这些专利涉及了电学、材料学、机械制造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对于一个只受过3个月正规教育的爱迪生来说,如果没有长期不懈的动态自学,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那是无法想象的。
莱特兄弟破除迷信发明飞机
19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制飞机的热潮。但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勒让德认为,要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机械在天上飞行是不可能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从“科学角度”论证了使机械飞上天的想法是“空想”。然而,1903年名不见经传,没有上过大学的美国人莱特兄弟却把飞机送上了天空。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装配和飞行怀有浓厚的兴趣。1896年,李林塔尔研制的飞机试飞失事,促使他们立志研制飞行器。为此,他们特别研究了鸟的飞行,深入钻研了当时几乎所有关于航空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个时期,由于飞机的研制连连受挫,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但莱特兄弟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1900年至1902年期间,他们除了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之外,还自制了200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风洞实验,修正了李林塔尔的一些错误的飞行数据,设计出了较大升力的机翼截面形状。1903年,他们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 当年12月17日,“飞行者”l号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进行第4次试飞时,飞行了260米,留空59秒。1906年,他们的飞机在美国获得专利发明权。
(作者系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