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时报记者 项 铮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们与他的斗争至今没有结束。2019年我国新发患者数约占全球的8.4%,约83.3万,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全球因结核死亡人数140万
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其中32%为女性,12%为15岁以下儿童。约有140万人死于结核病相关疾病。新发结核病患者中约有300万人未被诊断为结核病,或未向国家相关部门正式报告。
2018~2019年期间,约有1400万人接受了结核病治疗,有630万人开始接受预防结核病治疗。对于耐药结核病患者来说,情况更为严重。2019年,约46.5万新诊断出的耐药结核病患者,其中不到40%获得了治疗。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终止全球结核病流行”,该目标中提出,与2015年相比,2030年的目标是降低90%结核病死亡率,降低80%发病率;2035年降低95%结核病死亡率,降低90%发病率。
中国的目标是到2035年,我国结核病新发率降到十万分之十以下。中国疾控中心黄飞研究员表示,“我国仍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虽然结核病发病人数持续下降,但是按照目前的降速,如果要达到目标,我国需要从现在开始,结核病发病率每年降低10.2%”。
资金不足是重大挑战
要实现2030年全球结核病目标,就需要在2025年前实现技术突破。世界需要负担得起、可获得的快速医疗点检测,以及新的、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
这份报告中显示,资金不足是结核病防治的重大挑战。2019年结核病患者、感染者接受治疗人数为1410万和630万,2019年度结核防治资金、科研资金分别为65亿和9.06亿美元。
全球抗击艾滋病和结核、疟疾基金(全球基金)是结核病防治领域最大的单一来源,约占全球国际资金的77%。2020年,用于结核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的资金约为65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球各国继续加强政府承诺,促进多领域多部门合作,推进结核病患者尤其是耐多药患者的发现,加速采用新诊断工具和新治疗方案,促进感染者接受预防性服药,增加投入,重视科学研究并应对歧视,共同尽最大努力以帮助结核病患者。
结核病可防可治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最常影响肺部,当结核病患者将细菌排入空气时,例如通过咳嗽,结核病就可以传播。大多数患此病的人是成年人,男性病例比女性多。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潜伏性结核,这意味着即使感染了结核菌,也可能不发病、不传播疾病,但是,传染期的结核病人必须隔离。
结核病可以治疗。目前结核病药物治疗周期是6~9个月。对于普通结核病,一般使用一线抗结核病抗生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如果发展成为耐药结核,病程往往要漫长得多,有时会长达20~24个月,且药物副作用大,价格贵,整个治疗费用可能是普通结核的一百倍。
“结核病可以预防”,黄飞表示,终止结核病要依靠完善的公共卫生措施。比如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提升营养水平等。同时,加强结核病实验室检测、药品供应,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此外,可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合作,促进实验室诊断技术、疫苗、药物和管理工具等研发,提高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