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普时报记者 项 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第40个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10月18日,科普时报记者来到中国储备粮北京分公司顺义直属库,走进粮仓一探究竟。
储粮采用“绿色”控温技术
顺义直属库储存粮大部分是玉米和小麦。记者沿着高高的台阶而上,走进32号小麦仓。
粮库管理员向记者介绍,32号小麦仓长27米,仓高6米,储存小麦6467吨,可供3万人食用一年。储存期限是4-5年。
小麦储存稳定性强,耐储性好,耐高温;但是抗虫性差,储存难度较大。中储粮采用了内环流控温技术保持粮仓内温度。冬季,通过仓库内的对外管道把仓外的冷空气抽进来,打到粮堆下蓄冷。夏天,关闭通风口,启动内环流管道,把仓堆里的冷空气抽出来,再打到仓里,起到给粮仓降温、给粮食降温的目的。利用大自然的冷热空气,既节省能源,又无污染公害。这种绿色储粮技术,使粮温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符合低温储粮的要求。另外,仓库里埋着77根电缆,覆盖全仓,有308个测温点,供保管员随时查看粮食温度。
记者了解到,中储粮的内环流控温技术由其北京分会司研发,控温效果好、成本低、安全环保。另外,中储粮的粮仓智能通风技术、智能气调技术、温度场云图技术等不仅国内领先,不少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储粮不仅让老百姓的粮食放心有保障,也在市场上彻底消灭了“陈化粮”。
中储粮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邓亦武介绍,围绕安全储粮、绿色储粮、节能降耗,中储粮研发了多项储粮技术,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藏技术体系架构,中央储备粮绿色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储存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到1%以内;制定企业技术标准34项,获得各项专利授权388项。“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严把粮食入库关
储好粮首先要收好粮。强化监管、严把粮食入库关,尽可能服务售粮农民,中储粮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收粮系统。
入仓粮食质量控制的第一关是扦样机。粮食称重时,扦样机自动插入粮堆取样。以前,称重取样品里采取一次取样、固定取样的方式,检验误差较大。现在使用扦样机,由系统根据售粮车型进行科学布点,进行多点逐层取样,确保扦取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在化验室,所有出库入库的粮食都要扦样和化验。在中储粮储备有限公司化验室内,有检测粮食重金属含量的仪器,如果粮食生产过程中环境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粮食本身的重金属含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中储粮收储任务持续高位运行、参与收购的委托和租赁库点达13000多个,风险因素极多。为此,中储粮研发了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严格规范管理收购全流程,提高了透明度,提高了效率,杜绝“打白条”风险,让农民卖粮更便捷、更安心。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收购形成的大数据,加强了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的监控预警。目前,一卡通已经在全国一万多个收储库点推广。
以前,有的农民要等一天甚至几天才能卖出粮食,为了杜绝这类现象,中储粮研发使用了“惠三农”预防售粮APP,打通了预约、收购、结算全链条,在全国上万个库外储粮点建设远程监管系统,与人防、法防、经济防范结合,织密户外储粮风险防控网。
打造“粮食物联网”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行业。中储粮探索“互联网+”与业务融合,2014年起实施智能化粮库三年建设,覆盖全国980多个库点,构建了全球最大“粮食物联网”。
中储粮集团公司监测系统拥有可放大23倍的高清镜头,近距离观看全国直属粮仓每一粒粮情况。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实时掌握粮情变化,将出入仓作业、储粮作业、购销结算等业务集成融合,直属企业每花一分钱都在集团总部的有效管控下,“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储粮仓库已覆盖全国90%的地级市和13个粮食生产区的95%的县,粮棉油总仓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储备粮事业需要全社会了解、支持和监督。2018年,中储粮举办了首届公众开放日,今年联合全国28家子公司近140个库点集中向公众开放,见证科技在“大国粮仓”中的运用,珍惜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