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它影响着我们喝的每一滴水,呼吸的每一口新鲜空气,土壤中长出的每一寸庄稼。然而近年来,受个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保部门监督通报的影响,人们却谈“化”色变,化工行业的发展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遇到了比以往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世界化工大国,我国化工行业该如何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10月16日,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们在北京,就“化工行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十四五”化工行业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在如今网络时代,信息透明,传播迅速。”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国柱强调,化工行业无论是立项之前还是事故之后,都要及时做好科普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克服群众的误解以及恐惧心理。同时,还要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以诚相待,防止信息发布滞后与片面。
绿色发展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防御、空间合理和产品安全的发展。而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则要多路径、多举措、多主体。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表示,实行绿色发展要分门类、分地区、分流域和分时间。比如应该尽量避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环境敏感区和人口聚集区,也尽量不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化工行业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向绿色转型,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化工行业绿色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面临着一些挑战。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朱星表示,治理化工污染需发展多种技术。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纳米科技在解决环境污染中的独特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各种新材料的推出,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大家在享受化学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又不得不承受大量各种类型的化学-化工污染。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支撑的基础学科,正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朱星说,它解决了传统技术所无法涉及的关键问题。如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低温高效转化,低浓度残留有机硫化物高效清除的高级氧化纳米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有机硫化物浓度。又如,工业危废处理材料产量巨大、含重金属的超细颗粒长期积累,对土壤造成不可恢复的污染,新型纳米技术能彻底分离和回收重金属。
农工党中央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委员杨卫国称,还要加快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设,通过环保物联网、环境监测监控智能化等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环境监管科学化、信息化、精准化。建立覆盖辖区范围内各项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通过信息数据的动态跟踪,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在线监测监控。加强数字化技术在违法违规“小化工”精准整治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多部门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进行智能筛查比对和重点排查。
“绿色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这些高科技,才能把我们绿色发展真正落实到实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职监事、巡视员李保民建议,化工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要实施分类改革,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通过调整、优化,最终实现化工行业整体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