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围绕“面向未来的科学素质建设”的主题,顺利地完成了研讨会的全部环节。
回顾整场研讨会,会议伊始,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致开幕辞,并作了题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孟庆海书记在报告中以应急科普为切入点,集中展示了科普在国家治理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紧扣时代之变,阐述了科普的内涵、理念、手段和机制之变,提出要实现科普之治,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创新发展服务,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需要走出社会化、智慧化、国际化、规范化科普新发展路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院士作了题为《科研人员做科普:一些问题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周忠和院士从“为什么要鼓励科研人员做科普?”开始,分析了当前科研人员做科普的困惑,从政策设置、个体参与等不同视角,提出改善科学家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做科普现象的思考和建议。他呼吁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为推动科学文化建设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力量。
回顾整场研讨会,在学术报告环节,以“面向2035的科学素质建设路径思考”“天津全域科普的探索和实践”“‘十四五’期间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建议”为题的三个报告,探讨的是新时代科普实践前沿问题。以“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再思考”“科技资源科普化之中科院实践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社交媒体应急科普能力之双簧连事件探析”为题的四个报告,深度探讨的是科普理论实践的升华与升级问题。
在重点合作研究项目成果交流环节,以“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安全文化与应急科普新理念与新业态”“新冠病毒研究者科普表现指数分析”为题的四个报告,展示了科普所2020年招标委托项目研究的前沿和进展,交流了他们的研究心得。
回顾整场研讨会,主旨报告、学术报告、重点合作研究项目报告的分享与交流,共同构成了“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知识的饕餮盛宴,让我们在美不胜收的智慧风景中流连忘返!
回顾整场研讨会让我体会到,科普理论交流和传播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肥沃土壤。
我们要在“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更加重视科普工作,持续推动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科普工作就是要精心地灌溉施肥,让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引导更多给公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自觉提升科学素养,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氛围。我们从事的工作十分有意义,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重要。
回顾整场研讨会让我体会到,科普事业的持续进步,离不开理论的活跃思辨和有力支撑。
科普工作有其规律,新时代开展科普工作更要大胆创新、大胆实干,更要展现新的气象,带来新的成果,而这更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今天的这场研讨会,与往届相比,理论性更强了,理论味更浓了!大家基于各自的实践,交流了真知灼见,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回顾整场研讨会让我体会到,面对新时代新需求,科普理论研究要齐心协力促进“新纲要”编制和实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1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15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与15年前相比,我们的起点更高了,资源更多了,手段更足了,经验更丰富了。看到今天的交流成果,我相信,未来15年,我们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这是作者在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闭幕式总结发言,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