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依山傍海的卑尔根。图2为卑尔根布吕根码头。图3为卑尔根夜色。(图片来自网络) |
卑尔根——直通大西洋的港湾之城,12-13世纪曾是挪威的首都。还未进城,司机师傅就跟我们讲了卑尔根的两则传说,都和雨有关。第一则:某年连着下了299天的雨,当人们载歌载舞准备迎来第300个下雨日时,天忽然变晴了;第二则:一位到卑尔根游玩的游客问当地的一个小男孩儿,这雨究竟什么时候会停,小男孩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啊,因为我只有12岁……”我们呵呵一乐,权当笑话。
受大西洋洋流影响,卑尔根雨量极其丰富,一年300天左右雨雪天。细雨中游览“雨都”,我们的目标是老城区,不过,边走边逛路过的雨具专卖店也着实让我们开了眼:雨伞雨衣雨鞋、大人的孩子的应有尽有,尤其雨衣,挺括又柔软(掂在手里有分量,不是风一吹就轻飘起来那种)、设计时尚、做工好,一件好几千挪克,用上几年没问题。大概别的城市在拼衣着光鲜的时候,这里看的是雨衣雨鞋的养眼。
布吕根码头是卑尔根的象征。这里曾是汉萨同盟重要的贸易港口,其历史的每一页都与大海紧密相连。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在13到16世纪的北欧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色彩鲜艳的两层木屋,幢幢挨着齐整地对着码头,海湾内港停泊着白色游艇,海鸥在桅杆间追逐吵闹。那些木屋外观色彩不一,但屋顶都大斜度呈人字形,以适应卑尔根多雪多雨的气候,是最繁盛时期往来商人的建筑遗存。有记载的历史中,布吕根几乎每50-100年就遭逢一次大火摧残,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根据老屋的图纸进行原址重建,充分还原了北欧地区历史上曾非常普遍的全木结构住宅。现在布吕根有62幢复建老宅朴实无华,内部分别成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和商铺,整个区域基本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城镇风貌。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游人如织的码头发发呆,脑补一下往昔商贸的繁忙:北方来的渔船把鳕鱼运到卑尔根,居住在这里的荷兰、英格兰、苏格兰和德国商人,再从这里装船运到海外;同时,海外运来的粮食又在这里转运到北部地区。这种港口中转,使得气候恶劣难以生产足够食物的地区,生活供应变得日益丰富;也使得1070年建城的卑尔根日趋兴盛,一度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大的城市,直到19世纪中期被奥斯陆取代。时至今日,凭借优良港湾及拥有的庞大商船队,港口航运与跨洋贸易仍是这座城市的主业之一。
码头的对面是活色生香的卑尔根鱼市场,从大名鼎鼎的挪威三文鱼到帝王蟹、大龙虾应有尽有,鱼市上转半圈,冰鲜的各种鱼类海味光是看着都让人垂涎,这里的海鲜可以买回家,也可以现买现坐在市场餐厅大饱口福。这等方便快捷即能吃上海鲜的好事,吃货们岂能放过,当即全票通过晚上聚餐就在这里了。
卑尔根被7座山头环抱,离城区最近的是海拔 320 米的弗洛伊恩山(Mount Fl yen)。从鱼市出来,正纠结下一站是博物馆还是上山?若上山是缆车还是徒步?忽然雨停天晴,一阵欢欣。走到山脚,太阳从云层里露出了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