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国产科幻影视,我收集了近几年上映的几十部影视作品。相当一部分都遵循固定模式:科学家搞发明出现失误,制造出某只怪兽或者某个怪人,进而弄得天下大乱。
我理解这些主创的想法,影视剧要以冲突为主线。他们觉得,如果描写科学家搞出成功的发明,那就很难埋设冲突。其实并非如此,发明成功之后的路更为荆棘遍布。吴军在《文明之光》里写道,从0到1(发明)固定重要,从1到N(推广)更为重要。2017年上映的美国影片《电力之战》,恰恰就把冲突主线架设在“从1到N”的过程中。
电影取材于科技史上著名的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在影片第一个情节,从0到1便已经完成。爱迪生在夜晚的荒郊迎来投资人,点亮他的白炽灯阵。事实上,爱迪生在这里也扮演着从1到N的角色。白炽灯最早由英国人斯旺发明,爱迪生大规模实验灯丝材料,让它走出实验室变成实用技术。
从这以后,影片进入冲突主线。另一位发明家威斯汀豪斯正确认识到,直流电系统因为依赖分布式发电,难以扩展,未来属于可以集中供电的交流电系统。威斯汀豪斯直译就是“西屋”,他创办西屋电气,开始推广交流电系统。
影片虽然要介绍围绕两个系统的各种发明,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电网等等,都是一带而过,甚至不出现实物,只通过人物对话表示“XXX已经发明出来”。情节重点就是双方为推广各自系统展开的明争暗斗。爱迪生收买记者,夸大电击事故,暗地赞助司法部门开展电刑以抹黑对手,都令观众触目惊心。
一项发明从1到N的初期,会发生很多错误尝试,最后胜出者最初并非优势明显。今天大家都习惯交流电,然而在电影的时代背景里,只有极少数富人才用电灯,直流电的劣势并未尽显。直到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使用交流电,竞争才告一段落。电影基本如实地描写了这段混乱历史的各种侧面。
好电影必须把人物动机交待清楚,《电力之战》便是如此。影片里,爱迪生一遇重大冲突,就独自去摆弄他的发明创造。那是属于发明家的纯净世界,他在那里只需要研究怎么对付物质,现实中却需要对付人。
作为发明家,爱迪生当然能察觉直流电的劣势。毕竟,他和威斯汀豪斯使用同样的科学知识。问题出在科学之外,因为自己的公司不掌握交流电核心专利,爱迪生必须顽抗到底。影片也用他的失败告诉观众,无论多么伟大的人,都不能违反科学精神。
传统科技史习惯描写从0到1,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发明本身更能从科学概念的进展来叙述。而发明的推广则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习惯等各种因素,科技史专家并不熟悉它们。也正因为如此,传统科技史描写这场电力之战,都在写爱迪生大战特斯拉。电影正确还原历史,将对阵双方变成爱迪生-摩根集团和乔治·威斯汀豪斯之间的战争。以特斯拉当时的地位,只是提供了关键技术的配角。
作为另一个配角的摩根,其实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角。他全靠慧眼来识别各种发明创造的价值,再用金融手段予以整合。通过一系列从1到N的魔术,摩根在全盛时个人财产超过清政府,真正叫做富可敌国。影片结尾,他意识到爱迪生走错了路,便将发明家踢出局。手段虽然狠辣,却是正确的选择。
即使影片结束,这个“从1到N”的过程也远未结束。现实中的摩根收购了西屋公司和交流电专利,美国大规模电网建设是在他手里完成的。
甚至到了今天,直流电和交流电的胜负仍未定局。交流电因为适于集中发电,统治了整个20世纪。然而清洁能源出现后,无论风电还是太阳能发电,都是典型的分布式发电。由于交流电已成定局,这些新能源必须接入电网才能使用,被业内称为垃圾电,被迫搞集中的风电厂或太阳能电厂。已经有专业人士呼吁,新能源恰恰应该以直流电为主。
这个“从1到N”的故事会持续写下去,人类文明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才垫起一层层的新台阶。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