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
手工制作蕴藏科学之美
□ 王 谨

    观天下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至今散落或保护在各地的古迹和古文物,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有人将中国早期的手工制作,纳入非科学范畴。实际上早期科学,正是从手工制作中得到升华的。

    北京紫禁城角楼,不用一根铁钉,其美轮美奂的建造,让中外人士称奇。这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庑殿组合而成,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称为九脊殿;中层采用勾连搭的手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角楼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于一身,体现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我佩服当年建造这座古代建筑的工匠们,没有用一根铁钉,而用全木材料勾、连、契、搭,使角楼的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这其中,正是彰显了几何学和力学原理,使角楼成为不可多得的建筑科学范本。

    中国尽管造出钟表较晚,但却是最早发明记时方法的国家之一。我在多个省市博物馆看到过古代一种用于记时的圭表。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通过手工制作的两部分陋件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二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古人将日影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但是由于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所以有它的局限性。于是一种用手工制作的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匀滴漏的均衡学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土圭或日晷更为普遍。唐代诗人李贺曾将漏刻写入诗情画意中:“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相对比较科学的且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即使是传统老字号食品制作,也彰显了科学。如新疆果仁列巴,这是一种手工古法制作的面包。将优质面粉和鸡蛋、牛奶、淡奶油、糖、盐、葡萄干或核桃仁及少量蜂蜜揉于一体,烤制而成,吃起来香甜美味,可保存45天,满足了牧民外出多日的食品需要。新疆列巴在手工制作中,包含了营养学、储藏学的基本原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京ICP备06005116